浅议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情景的创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043 日期:2023-11-01 来源:论文网
    农村初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每年小学毕业生中许多优生分流到民办学校,剩下的学生绝大部分具有以下特征:1、原有知识底子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2、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3、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意识,逐步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作为这样的农村初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培养优质土壤”,让学生这些“幼苗”能茁壮成长,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要做到这点,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创造出一种情景化、情感化的氛围,以此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昂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之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总结出来的五种方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二》时,开始设置问题,如一块三角形碎玻璃,不小心被打成两块,要想到玻璃店裁同样大小的玻璃,应该带去哪一块玻璃?为什么?这样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也为新课的讲授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如在教《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我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看出来了吗?”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学习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我常常利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我以拿破仑在作战期间利用相关知识巧妙测量敌军碉堡与阵地距离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活动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切好的正方体形状的萝卜,然后让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小刀)去截这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动手操作。很多学生不但能截出三角形、四边形,还能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但不能截出七边形。并且用电脑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引入新课自然流畅,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做一做”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
    ①(x+2)(x-2),
    ②(1+3a)(1-3a),
    ③(X+5y)(X-5y),
    ④(y+3z)(y-3z),
    然后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从而发现平方差公式。这类问题情境主要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问题入手,以旧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