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质疑探究法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040 日期:2023-11-01 来源:论文网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新课标要求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亲身实践,才能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学实践中,我围绕这一原则,大胆进行了尝试,把这种方法叫做质疑探析法。
    一、质疑探析法的内涵
    质疑探析法,简单的来说也就是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手、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提问
    在质疑探析法中,质疑是探析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指导者。因此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析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应持肯定态度;对不善于提问的问题,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他的勇气;对好问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给学生一个足够提问题的空间,更不能对问题的讨论草草收场。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搭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桥梁,为他们提供问题的温床,让其积蓄充足的能量,为今后的创新工作埋下伏笔。
    三、教师提问的注意事项
    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极大地左右着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做出“明智”的提问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难易得当,符合实际。
    如果问题太简单,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如果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
总之,设置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适当的难度,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临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因此,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该采取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讲到重庆谈判时,问“面对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原因是什么?”可以变换成:“假如你是毛泽东,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去吗?说出你去或不去的理由。”后面的提问通过角色变换,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而愉快。
    3、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的思维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让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4、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尤其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普遍感到要突破难点不是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进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性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其间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以消化所学知识。
    5、找准关键,重点提问。
    “满堂灌”固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不考虑目的随心所欲的满堂问,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既浪费了时间,又忽视了教学重点,不会起到诱导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要避免走这两个极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以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注重跨度,注重联系。
    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知识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说来,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大。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