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材料作文中的发散思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5910 日期:2023-10-31 来源:论文网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材料作文以其灵活的形式、开放性的思路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考生们的欢迎。而审准材料的核心观点则成为前提,然后才是展开相关论述。那么,如何从众人都围攻的这一核心中去独辟蹊径,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呢?这就需要考生具有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当今的许多作文教学,教师大都是从应试的角度入手,一再强调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要找所谓的最佳立意、谈最深刻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全面地分析材料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这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在材料作文教学中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布局谋篇。例如围绕“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来写篇议论文,该寓言本意是讽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但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此寓言去多角度进行畅想,提炼出几个观点:第一,从乐师与南郭先生相安无事的角度,联想到当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坏人坏事要敢于揭露;第二,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温床,必须铲除官僚主义;第三,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想到人应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之可贵;第四,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联想到人们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应具备真才实学等等。然后从这些立意中选择一个最佳观点进行写作。
    那么怎样做到发散性思维?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第一种是逆向思维法,即与既成的结论作反方向的思考。
    如狐狸吃葡萄这则寓言,其核心是说“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但是,假如狐狸吃到了却仍说葡萄是酸的,这不正好说明了有些人那无止境的贪婪?再如“班门弄斧”这则成语,本是用来否定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在行家面前卖弄的人,但如果对这一行为进行肯定,其意义就变成鼓励人们大胆尝试、勇敢行动、尽情展现自我了。同一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就存在着两种对立情况,这样一来分析见解就有了新意。
    第二种是改换视角法:即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
    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个人的、社会的、眼前的、长远的等等,每个大的方面又可以派出一些更加具体的角度。例如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从社会这一方面去思考,就可以提炼出“世界有了我们而更加美丽”;从人的自我角度出发,又可提炼出“你也是道风景”;当然还有更多的理解,如相互欣赏、相映成趣的美丽等等。如果说前面这个例子是从不同层面去提炼观点的,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则是抓住一个层面来派生出更为具体的观点。材料: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学生围绕该材料,从精神层面入手,可得出“赞为人民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人甚多,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辛勤劳作”、“做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从小就应树立高尚的情操”等观点。一则材料,列举出多个思路,角度各不相同,新意迭出。
    第三种是换位思考法,即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把对事物的思考转向乙或丙等。
    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乌鸦学鹰抓羊”这则寓言,就可以从牧羊人、孩子、乌鸦以及牧羊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写作。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必遭失败;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要让作文出新,就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但发散性思维不等于盲目思维,它必须以尊重材料为基础,否则便是偏题、离题。如今的高考作文已愈来愈贴近生活,它正引导着学生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就让我们用发散的眼光去感悟生活的每个细节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