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想和对比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5700 日期:2023-10-29 来源:论文网
    语文一向被认为是伸缩性很大的学科。言外之意,语文是一门多讲少讲均一样的学科,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众多语文同行的老大难,是困扰学生的难点。难道语文真的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显然不是。因为语文教学依然是有章可循、有规可查,并且这种规律也是可以被认知、被利用的,只要你留心即可。  
比如,我在讲评鲁迅小说——《故乡》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讲评中发现,联想和对比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顾笔拙言疏而书写出来,以求与语文同仁共同探讨、相互共勉。
    《故乡》是鲁迅先生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农村经济依然破败、农民生活仍旧贫困的背景下写的,是当时农村现实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对闰土、杨二嫂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制度的黑暗、人民生活贫困潦倒的现象。然而事隔90余年的今天,讲给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去理解、感知,继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岂能达到目的?经过深钻教材,联系学生,认真思考,我制定了“读——想、读——比”的讲评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结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黑暗的全面认识。即便如此,学生依然停留在从书上摘抄词句而已,抽象的结论是难以理解的,自然到了下一步——联想。
    联想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侯混战的场面,联想刘备兵败新野,带领新野百姓溃逃时的情景。闭目想象混战的后果:民不聊生,居无定所,生灵涂炭,田野荒芜。而造成这种境况的本质就是社会制度。经过如此的联想,学生在生动的故事回忆之中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军阀混战的恶果,继而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对当今社会的热爱。
    接下来是对比的运用。对比也是本课重要的写作特点之一。我抓住闰土、杨二嫂两个艺术形象的前后变化进行了比较:闰土,重点是他脸色的前后变化,少年时“紫色的圆脸”,说明了30年前闰土的健康滋润,家境也过得去。中年时是“脸色灰黄”,我启发学生思考,脸色灰黄的原因乃营养不良所致,营养不良是家境贫困造成的。继续分析:难道闰土不勤劳、懒惰?显然不是。那么他前后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读后得知:多子→受封建多子多福思想毒害至深;饥荒→自然灾害,洪涝干旱;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来自多方的杂税;兵→各方军阀;匪→土匪老咋地,联想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中人民所受的匪害;官→各军阀的官僚机构;绅→地主。七座大山的压榨、摧残,导致勤劳的人受困,热爱劳动的人受贫。
对比当今:“勤劳致富,一心为农”的政策,计划生育又使人民少子多福成为现实,自然灾害在新政府和新科技面前失去了往日的淫威,更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兵匪官绅。在这些对比中使同学们对过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再说杨二嫂。20年前凭借自己的年轻、漂亮,坐在家里就做了豆腐生意。可见当时农村经济相对稳定,人民生活还可以。20年后她竟变成一个贪婪、泼辣的市侩形象,这又是农村经济破败在她身上烙下的印痕。可是,“农村经济”这一概念又怎么理解呢?我又让同学们再联想:家中有了客人要用烟、酒、菜来招待,而准备这些东西用出村买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用。我又问,你们家的粮食、肥猪要卖,你们家常用的农业生产资料要买,用出村吗?同学们说也不用。因为烟、酒、菜村里有卖的,农副产品有人来家里收,常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村里也有人卖。可见,当今农村中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的供销是稳定的、可靠的。我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经济繁荣”,反之则是“经济衰败”。
    经过如此处理以后,以闰土、杨二嫂两个艺术形象前后变化这个点,带动了学生对当时社会那个面的认识——对当时农村经济衰败、农村百姓的生活艰难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认识;同时,也使同学们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最后,学生进一步阅读、联想,对比、巩固对《故乡》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至此,“阅读——联想,对比——联想”的全过程结束了。
    语文作为一种感性思维,学习语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科。这种感悟是对作者体验后的再一次感悟,是读者间接感悟人生、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继而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宽容学生的不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学生毕竟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感悟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讲评《天净沙·秋思》时,进一步完善了联想、对比阅读法。首先从字面上逐词联想给你的感受:枯藤——没有生命力;老树——苍老无力;昏鸦——傍晚回巢的乌鸦;小桥——联通路与人家的工具;流水——缓缓的小河;人家——居于小河对岸的农家;古道——苍老;西风瘦马——疲惫;夕阳西下——想到了回家。把这些看似简单、内涵丰富的事物罗列到一起,经过联想,那种孤独、凄凉、无奈、疲惫的感觉立时浮于眼前,领悟于内心。对比联想小河对岸的农家:鸡上架,羊回圈,它们还有个窝呀!袅袅炊烟,想到了香喷喷的农家饭,想到了团圆的亲人,而我却是流离失所的游子。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联想朗诵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后我加了一句“何处是我家”, 此时学生对孤独、凄凉、无奈、疲惫的感悟立时升华,对文本的苍凉之感了然于胸。最后,我认为这样讲评有以下两点益处:1、文学作品的中心内容经过这几个环节之后,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感知。2、因为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感觉语文难学的顾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