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构建 主体式 小学数学 复习课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对学生复习效果及学业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
笔者从学生复习动机、复习的形式、复习的练习策略等方面,探究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式”小学数学复习课。
一、激发学生复习动机,维持复习热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1]学生一旦对复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复习活动保持兴奋。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以学生以“主体”,逐渐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提高复习高效性。
1、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发现,面对一些“纯数学”练习时,学生错误率偏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教师在复习中可以设计一些学生熟悉及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和问题,以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提高学生对练习的敏感度和兴奋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理解数学信息,从而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时,要求学生理解两个20%表示的含义:一个数减少20%,再增加20%,这个数的大小情况怎样?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经常认为两个20%表示的含义一样。笔者思考发现,这个练习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结合生活中的商品涨降情境,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笔者将题目进行了调整:一件商品原价100元,降价了20%,后来又涨了20%,现在商品价格是多少?学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情境,理解两个20%的意义就轻而易举。
2、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复习数学知识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2]在数学复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对复习范围及复习难度较难定位,难度大的复习对学困生不利,难度小的复习对优等生不利,因此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复习的重点问题。数学竞赛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对复习活动的参与热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激烈的竞赛活动中,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并且从中可以得到获胜的体验。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中,在整理和归纳三类不同类型的百分数问题后,开展了有趣的数学竞赛活动。同学们听到“竞赛”, 声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很多。笔者设计了男女对抗竞赛活动,学生在互相竞赛中,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知识,学习效果较为理想。在复习过程中,数学竞赛形式较多,有程序教学式的抢答、小组争旗式的对抗、男女对比式的对抗……复习中可以结合复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和竞赛的成功体验。
3、开展“互帮组”活动,提升复习针对性
数学复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优生早已掌握、学困生难于掌握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倾向哪类学生?还是两类学生齐头并进?学困生的提升一直是复习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教师的精力有时难于应付学困生。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何不让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呢?在数学帮助活动中,双方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所以取名叫做“互帮组”。
笔者在复习中,在班级中建立了“互帮组”:以学困生为主,根据其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优等生,两人建立“互帮组”。学困生的疑难知识或者薄弱知识,一直作为互帮活动的重要内容,整个互帮活动显得较有针对性,对学困生的提高较为明显。在互帮的同时,双方要及时对互帮内容进行记录和思考,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复习,帮助学困生进一步掌握和记忆。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监控为辅助,提高了互帮活动的有效性提升了互帮活动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共筑知识网络
1、整理基本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复习活动中,教师容易将复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这样的复习学生较为被动,被塞的知识不易及时消化,更不利于深刻的掌握。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和整合,明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完善知识结构。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是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在整理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圆》的单元时,引导学生整理圆的相关知识,学生整理得较为清晰明确。其中整理方式多种多样:分支式、表格式、罗列式……学生基于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整理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活动。
学生用这样简洁清晰的表格罗列了圆的相关知识,足见他们对圆相关知识的理解。整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知识及记忆,更重要的是整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2、选择知识线索,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在初步整理知识过程中,经常出现整理的知识过于零碎,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这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各个知识要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线索,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学生整理知识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准知识间的“线”,以保证将各个“点”串成“块”,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要的是在选择知识线索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在复习整理《比》的内容时,关于求比值和化简,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求比值和化简比进行了整理、比较和分析,明确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整理了知识结构图。
整理过程中,始终以“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条线索为准,引导学生体会到练习的方法:先明确是哪个类型,再选择哪种方法及结果,从而提高练习正确率。在复习中,容易停留在简单的、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准知识间的线索,用线索将知识“捆绑”在一起,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和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三、开展师生协商,全面内化提升
1、善于读题,精于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输入新内容(即读题)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第一步,它直接决定着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容和发展方向。[4]在学习内容较多的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错读、误读、漏读的现象,严重影响复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读题”,改善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逐渐养成一个仔细、严谨和科学的读题习惯。
复习阶段,学生面对高强度练习时,会出现对题目的警觉度不高,一些“似曾相识”的练习,练习没看完急于解决;会出现对题目关注不够,没有分析清楚题目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间的关系,最后大大降低了答题的正确率。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会简单责怪学生“粗心”,而没有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
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以师生共同交流、生生相互讨论的协商形式,指导学生在读题时进行信息分析,用符号及时标记出相关重要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将更多注意集中在有效信息上,来帮助学生更加仔细和有效地读题。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百分数应用》的单元时,发现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时,两类百分数问题容易混淆。“已知单位‘1’”和“求知单位‘1’”两类题在形式上明显不同,在复习中笔者关于读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划出“单位‘1’”,明确练习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解决,提高了练习正确率。
2、数形结合,利于理解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形结合活动中学生思维会得到发展。[5]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和“形”的互译过程,将较为复杂、不易理解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信息、理解关系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多种不同形式的图形练习概括为直观准确的数量关系,总结出同类图形练习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比如复习《百分数应用》:李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30页,正好是这本书总页数的20%,第二天读后还剩下这本故事书总页数的25%,第二天读了多少页?练习中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正确率不高。“我们该用哪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教师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有部分优秀学生提议用“画图”方法解决,笔者顺势要求学生试着画出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和形间的本质联系,以达到数形互补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要提升学生的复习动机,丰富复习课堂的形式,巧用巩固练习的策略,从多个维度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9。
[2]路海东 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吴庆麟 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4]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5]王增荣 析题意·用策略·获方法[J].中小学数学,2010(12):2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