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激情 等待 激励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学科,也是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这个特性决定了“情”便是语文课堂之“魂”。此“情”应源于教师,而感染于学生。教师有了“情”的投入方能表情达意;学生受到“情”的感染方能思想活跃;师生情感只有在课堂得以交融,课堂才会有了魔力。
一、用“激情”激发“热情”,课堂流光溢彩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笔者认为同样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激情,也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1、教师激情澎湃。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种情感化身。站立讲台,温情如慈母,真挚似朋友,亲密像伙伴;伴随文本,激情似火,柔情似水,横刀立马,月下低吟。
2、学生热情迸发。课堂是有情地,学生更是有情人。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充满感情的人。应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自己的情感,流淌自己的情感,甚至放纵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激情感染下,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
3、师生互动,浓情流淌。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互相点燃,教师以真挚火热的情感,感染着学生情感,学生感应着教师的情感,激动着教师的激动,并以自身的情感去阅读、品位,创设生成新的情感,又以生成的新的情感去碰撞出教师新的情感。师生在激情燃烧中,在情感的立体交流中进行情趣盎然的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师生的情感共同升腾,一阵涌过一阵,一浪高过一浪,把课堂不断推向高潮,推向完美。
二、用“等待”开启“智慧”,课堂绽放思维火花
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1、于学生“卡壳生疑”时等待。对事物的感知是一个从陌生走向熟悉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感知文本的过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感知文本“卡壳”处学会等待,遇到“卡壳”的文本,我们要分析透视教学的定位与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存在偏差;遇到“卡壳”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不断尝试的空间和时间,相信他们会在不断尝试中体验成功,从而对语文更添一份喜爱。
2、于学生“似解未解”时等待。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的问题抛出来了,学生立刻作出了回答,但这种回答未经深思熟虑,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问题隐含的深意。此时,教师不应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是找到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理解,等待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于学生“灵光一闪”时等待。不知何时,也不知为何,我们的课堂,竟是那般地追求“行云流水”,那般地追求孩子们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而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是生成的课堂,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教师不应该打断,不应该阻止,不应该移花接木,取而代之。而应该学会等待,及时把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相信他们的理解会以灵感为契机,步入全新的境界。
三、用“激励”鼓起“自信”,课堂便会活力四射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这说明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1、尊重学生。不管是什么课堂,谁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尊重谁。这似乎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然而,奇怪的是,总有部分教师始终不肯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整天居高临下地指着学生的鼻子说话。殊不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和老师一样是有生命的人,只不过在年龄、见识等方面与老师“闻道有先后”而已,教师应该真正平等地对待他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2、鼓励学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3、宽容学生。要使学生发展,首先教师得做到宽容。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即使有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长大,这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情感是语文教育无声的力量。如果说广博的知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那么富有情感的授课艺术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启学生智慧、鼓起学生自信的关键。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满怀情感徜徉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圣的语文课堂,迎来自己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