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理课堂 防震减灾 意识 演练
近些年来,全世界地震灾害频发,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也逐渐增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尤其是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日本地震等大规模强地震的发生,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不少人出现了盲目担心,而不是通过科学渠道去认识地震灾害,甚至有些人利用这种灾害制造谣言,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判断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而言,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防震意识和防震能力为己任,通过地理课堂的灵活施教,实现对学生防震减灾的教育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防震减灾的源头,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会通过科学的渠道去了解灾害及其应对方法。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认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第一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就地震而言,地理教材中关于地质结构、地壳知识等都有系统的介绍,对地震的分类、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等概念都有明确的界定,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记住这些知识。我们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将状态性转变为过程性,不但让学生掌握有关地震的名词、定义等,更应该结合书中有关自然灾害的各种知识背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震的形成、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地震发生的预兆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是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的基础。第二就是通过形象的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图片,以及以往大地震死亡人数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产生探索地震灾害的浓厚兴趣。最典型的,我们可以使用5.12汶川地震的数据,向学生呈现地震带来的巨大危害。
其次,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客观知识,是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的保证。这主要依靠地理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通过对灾害发生的原理机制等的学习,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防震减灾的作用。 比如,通过对地震的形成——地壳运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就不难区分其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就会有最基本的意识,这为接下来掌握具体的防震减灾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地理教材无论是在这方面知识的涉及广度上还是实用性上,还远远达不到直接被学生吸收并作为技能进行实践的水平。有学者就此提出,地理课程中最好添加四方面的内容:利用预警时间应急避震;地震时如何伏而待定、相机行事;如何进行震后的迅速撤离;发生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和待援。
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破坏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先验知识,即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这些知识对于接下来学生顺利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教授学生防震减灾常识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防震减灾教育资源。
有了对自然灾害的知识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比如,学了地震发生的知识,学生对地震波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下延伸,告诉学生这种波与其它波的区别、对地面事物的破坏过程是怎样的;结合这些知识,教师便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躲避,这包括在平房里、楼房里、公共场所等。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灾害,它所带来的后续危害是很大的,比如会带来山体滑坡、泥石流、短时雷电、隧道塌方等。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震后一些应急性的措施,比如远离陡峭的山坡、在海边的要尽快离开、不使用电器设备、在逃生时不乘坐电梯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在讲解自然灾害一节课时进行渗透教育的。
在知识传授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就像当年周恩来总理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的概括:“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琅琅上口的口诀、顺口溜用在学生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中,许多民间谚语也可以使用。如顺口溜“……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再比如有关地震现象描述的谚语“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值得广大地理教师挖掘其课堂教育价值。
三、组织防震减灾小组活动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防震减灾教育,还可以通过创新课堂互动方式进行,组织学生间的小组活动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防震减灾教育,提高教学效果,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探索、合作等方式,领略到防震减灾教育的真谛。例如,学习自然灾害及有关地壳运动、地貌等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就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等话题广泛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对各种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反馈给他们较为科学、完整的防震减灾知识……这些做法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也能够激发他们对防震减灾的重视。
四、开展防震应急疏散演练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所以,要延伸地理课堂,使防震减灾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防震减灾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课堂应急疏散演练。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环境进行模拟逃生等活动,也可以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比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交叉,模拟出地震发生时的地面运动,让一名同学用手指代表自己从一个角落向另一个角落运动,要求这名同学的手指不能离开模拟地面,之后互相分享体验。
目前,许多学校都会定期开展全校性的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在开展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前,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介绍地震成因、前兆危害、自救和互救措施,为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利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08。
[2]叶清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防灾意识.防灾博览,2004年2期。
[3]蒋献珍 营造地理学习情境,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文教资料,2008年17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