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638 日期:2023-09-16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内容摘要】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使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但是在实际贯彻中却常常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如何设计问题,乃至设计提问的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教学法 有效性 探究合作
    一、为什么利用问题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样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相互探究等方式学习,把一些本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当前在利用问题教学法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况
  1.提问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答案即在问题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问题涉及知识面太广,内容太泛,对学生来说,难度偏大。
  3.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出现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提问,浪费了课堂时间。
  4.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学生生厌。
  5.提问过于集中,只针对优等生,忽视差生,或只针对差生,忽视优等生。
  这样如何提出适当的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三、如何利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实效
  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问题可以设计成双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针对基础知识,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能自己解决的,可以作为预习提纲使用,通过第一层次的问题,学生通过熟悉课本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第二次层次的问题则针对的是重难点知识,问题提出后要有思考的价值。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创设竞争氛围,把学生置于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把学生带到“愤”“悱”的积极思维状态,使思维在矛盾冲突中积极运行,观点上形成激烈“碰撞”。所以第二层次的问题要有深度,使学生产生疑惑,尽而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如果问题没有层次划分,问题之间就缺乏逻辑联系,学生很难形成由易到难的思维顺序,如果没有第二层次的问题,则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没有第一层次的问题作铺垫,则问题过难,学生觉的高不可攀,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课堂提问要有时机性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教师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
  提问时,教师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果教师提问后能做到这样,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强。
  3.上课提问方式要有多样性
  上课提问方式不能只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过一段时间会使学生对于所提问题失去兴趣。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这样使学生有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例如可以有下列几种方式:
  开门见山型———直接就课本内容问,比如“什么是纸币?”这是基础型问题,只需看课本就能回答。
  比较型———易混淆的概念之间进行比较,比如“货币和纸币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些就需要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材料引用型———结合一些时政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方式掌握课本内容,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额,一般用于比较抽象难以掌握的知识。例如在讲股份制改革的意义时,可以引用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前后的对比等材料,让学生就材料分析,我国股份制改革的成果,从而说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
  自主提问型———让学生就课本内容自己设计问题,采用学生间相互提问的方式,并且小组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设计的问题好。在学生间形成竞争的态势,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在相互提问后,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对于一些大家忽视的知识点做点拨。
  层层深入型———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信用工具与外币》讲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影响时,先提出什么是汇率?怎样计算汇率?当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两个问题时,再给出近期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值和出口企业的近期举措,以及各界人士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让学生自己看后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自己所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生中提出的较共性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对中美贸易而言有哪些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周边国家有何影响?应如何评价人民币升值现象?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总之,提问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提问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力争使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理论,重在提高课堂效率。
  4.上课提问后评价要有激励性
  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反应。学生回答完成后,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
  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5.上课提问要有预见性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设计所提的问题,提问的方式,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可能的答案要有预见性,也就是要打有准备的仗。对于课堂上学生意外的回答,要做出适当的回应,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如果只肯定既定的答案,就会限定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会浇灭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
  6.上课提问要有等待性
  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
  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难为学生。如果马上叫学生回答,学生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教师也无法得到预想的答案,提问成了走过场。一个同学回答之后,给其他同学判断的时间,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做补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只是我们在新课改探索当中总结的方法之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高中政治“新课改”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每一位政治教师都能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践,就能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一定能迎来政治课教学的新的春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