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师要练好讲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263 日期:2023-09-12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近几年听了一些语文公开课,发现这些课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相似:学生自读教材;学生质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对学生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略加点拨;教师布置一话题课后继续讨论......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课往往还好评如潮: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观念……
但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课堂似乎缺少了什么,总觉得这样做语文教师似乎也太容易了,这样的课堂年轻教师很快就能入门,教师好像就是一个要求者、提问者、答疑者,这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吗?我不禁怀念起那一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语文课堂来,虽然那样的课堂孩子质疑的机会是不多,孩子们讨论的时间也没有,孩子们更没有眼福领略多媒体的精彩,但是教师那声情并茂、绘形绘色的讲解往往会把我们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之中,那些学识渊博而又极富讲功的老先生,真是满腹经纶,才气横溢,宏论滔滔,妙语连珠,让人如坐春风,如听仙乐,如饮甘醇,只嫌其短,不觉其长,这样的课真的是“满堂灌”呀,丝毫听不到孩子的一句话,难道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了吗?
我想,即使是在改革的浪尖上,语文教师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靠“讲”,靠“语言”来征服学生的。语文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不是靠几个孩子就能讨论出来的,不是点拨两句就能了事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不是学几招教学模式就能诠释语文的魅力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老老实实的练好讲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淘汰。
当然这种讲不是照本宣科地讲,不是不着边际地讲,不是枯燥无味地讲,《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其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语文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总之,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讲,我将在本文中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讲是需要资本的
讲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养。有人认为有一本教参或在网上随便下个教案,教师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去讲。我想那将是照本宣科的讲,新课标下这一套就吃不开了。人们好说讲于当讲,但什么时候当讲,什么情况下不当讲,讲什么,怎么讲,是需要一点判断力的。而这判断力就需要有知识的积淀甚至一定的人格素养来支撑。因此教师要多读点书,因为从根本上说,老师讲不仅仅是表达问题,更是一个学识水平问题。
在大力提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读几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多背几首唐诗宋词,多看几本文学名著,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发展。只有这样,当语文课需要讲的时候,才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讲得精当,讲得出神入化,讲的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当然这首先要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例如普通话、朗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试问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的讲;过去讲“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试问他的课堂怎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喜雨,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受到洗礼?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这一切跟学科内容没有直接关联,而主要跟教师的知识、修养相关。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尤其需要知识、修养的支撑,因为语文是人学,语文要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师要靠“讲”,靠“语言”来征服学生,启人心智、解人疑窦、激人想象、励人以志、导人以行。语言是最传情的东西,学习语言时,学生凭借老师的讲解、点拨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精美的课堂语言能跨越时空,营造引人入胜的氛围,而老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能创设出优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一个语言无味的老师他怎么帮助学生建构言语世界?一个精神品位不高的老师他又能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精神世界?
二、讲是需要技巧的
1.讲要讲在点子上
讲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过程,讲价值。旧课程单纯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语文学科,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不仅是一个师生共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感受、领悟课程内容的过程,还是一个投入情感、获取意义的过程。旧课程看不到体验、感受、领悟的意义,以为具备了语修逻文之类的知识,经过反复训练甚至是机械的强化训练,就能形成能力,结果造成高耗低效的局面。
实际上,知识(不包括无用的知识)只有经过体验、感受、领悟,才可能内化到主体世界里去,才有可能形成主体的能力和语文素养。旧课程不理解语文的世界乃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它顶多把文本作为客体来理解它的政治意义或思想意义,它永远不能理解语文的生命意义。
在新课标看来,语文是一个充满激情、想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崇高价值追求的世界,语文对人天然地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师的讲必须体现前述三个目标,才算真正讲到了点子上。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讲的语言要精炼
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现象说明我们教师讲多了,就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是以语言为手段来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并引导他们迅速进入理性思考,继而获得领悟。但我们的问题有时并不在讲得太多,而是在于讲得不够好。许多语文教师的语言存在问题,如随意性的口语较多,句式松散、不完整、不畅达,嗯啊不停;讲授缺少精心构思,没有艺术性,如必要的铺陈、设问等,听起来干巴巴;有时材料零乱,线索不清,也使学生无法注意。据调查,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教例中冗余话语达30℅左右,常见的大致是15℅左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讲要具有启发性、示范性
新课标下,教师已不再是“信息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把课堂变成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随着对话理念和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也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一个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但教师又不是一般的学习者,而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或者说是一个成熟的学习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首先要按语文学习的常态去感受语文、体验语文、领悟语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讲那些连他自己都没有感觉的无用的东西;当然语文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感悟语文。教师只有下了这样一番功夫,他才有可能启发、引领学生进入语文,找到学习语文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像一个教练,而更像一个演员。时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反对教师表演,有些地方还对教师的讲作出种种限制。那种以权威自居、独霸课堂、连自己都找不着感觉的表演当然要反对,而把全身心投入课堂,和学生一同成长式的表演,其表演得越是充分,越是酣畅淋漓就越好!
三、讲是需要捕捉时机的
1.学生已懂时当少讲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而这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常常被教师忽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上课前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大大深于对学生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行为和学生的主体活动流于形式,。而讲得有针对性,规定了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是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兴趣、需要、和认识能力等。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特殊句式,因为现在淡化语法,弄不清句子成分,学生对倒装句的辨别存在困难,不少学生以死记的方式来掌握,在和学生的课后交流中,学生提出要在教学中补充讲解相关语法知识,通过补充讲授,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文言现象,困难迎刃而解。
2.学生不懂时当细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知识面越来越宽,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特别语文教学,如果还是停留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的层面上,缺少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则势必使语文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需要老师讲;学生学习的一些课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深透理解,可是没条件查找或者有条件找,但查不到,这需要老师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受到自身阅历、知识等的限制,而达不到要求时,这也需要教师讲。
3.学生想听时宜多
讲关于讲的时机问题,孔圣人的“不愤不启,不扉不发”是最好的说明,其实孔圣人的话通俗一点讲就是讲于当讲。讲于当讲,这是很多论者最常论及的,但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它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讲于当讲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问题,它更需要教育教学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除了需要一定的学养和人格作支撑,更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空谈讲于当讲,没有什么信息量。讲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旧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专制的,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语文上有一句老话叫“诗无达诂”,其实对其它文体的文本的理解也同样应该见仁见智。但是语文老师手里偏偏拿着标准答案,而那个答案也不是他的,而是参考书上的。语文老师的所有智慧都用在了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他的标准之中去。新课标倡导民主和平等,因为只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才会营造一种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会有学生潜能的释放,也才会有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当有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当学生用渴求知识的目光注视着你,当学生对你的每一句都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多讲几句又何妨?即使铃声响了拖延两分钟又未尝不可呢?
总之,“讲”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学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基础。学生关注的是老师讲了什么和讲的功夫,甚至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不会讲,它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重任。所以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身处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面对风起云涌的各种新提法,新模式,我们既要转变观念,又不能盲目跟风,对于传统教学,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讲功,而且要学会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尺度,当讲则讲,不能讳讲;不当讲则不讲,不能瞎讲。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日趋完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