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111 日期:2023-09-10 来源:论文网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此,为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乐学其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里不妨谈几点。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一节新课,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讲些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很好地把握好学生对新事物积极探求的心理,巧设悬念,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激起往下探索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以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1.利用课文开头设计导语。
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而后引出“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这样一开头就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便紧追不放,设计这一导语:“色素是何许东西?它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妙用呢”?让学生带着这一好奇去学习下文。
2.抓住题中的中心词设计导语。
如“死海不死”。从揭示“死”与“不死”这对貌似矛盾的词语入手,为学生设置一个解疑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死”与“不死”各指的什么?请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精心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或简介背景导入,或由简介作者导入,或创设情境,或从文章的结尾导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这里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难易程度。太难,学生无从解答,激发不了兴趣;太易,人人皆知更激发不了兴趣。只有难易适度,即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学生去探索,又是经过认真思考能答出的问题,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此,教师可运用设问、质疑等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相矛盾,造成他们认知的失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即问题激发兴趣,兴趣引发问题,如此互相激发,可使趣味横生。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半伴有愉快的情绪,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因而更谈不上产生兴趣。因而,教师就把握设计一些较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进步真大”、“这个答案真不错”……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产生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小,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就会产生一种快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穿插小比试
从人的心理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更易激发人的兴趣。青少年更是如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会利用1—2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小比试。如:成语接龙、赛诗、智力抢答等,不但调节了学生的情绪,而且引起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比试中的优胜者,兴趣愈加高涨。即使是输者,总会有种不服气的心理,也能引起兴趣。
五、放手让学生自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课堂也应该是学生的,况且当代中学生强烈的自信和参与意识,也决定了他们不愿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因此要让学生在参与和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带着兴趣自学,且在自学中一步步提高能力。
初中生有遇到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疑问多、喜争论的特点,因而,在语文课中,应多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加深理解,以增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恐龙无处不有》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各自提出疑点、难点,并从中概括出几个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点拨归纳。这样,在质疑、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同时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
六、注意授课的趣味性
讲课和写文章一样须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平铺直叙只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据心理学家调查,人们听讲时的注意力,每隔10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驰,何况我们授课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想让他们认真听讲,必须在内容的趣味上下功夫,要不时在课堂上掀趣一个个高潮,把学生松驰了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穿插一些与当堂内容和当时情景相对应的小故事、小谜语等。
再之,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往往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记忆力较强而理解、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尤其在讲一些语法知识时,应注意把较抽象的道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例子加以阐释,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迅速接受。比如讲类比论证的方法时,如果单纯讲定义,那么学生没有形象的感知,记不住,更谈不上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我在讲解时,先给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让他们在为晏子的机智和雄辩而倾倒的同时,思考晏子反驳楚王所用的方法:人和植物一们是会变的,橘子到了淮北变为枳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齐人变成小偷也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来到楚国才变坏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学会了运用。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实践证明: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各种能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乐中学,那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