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099 日期:2023-09-10 来源:论文网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许多事实表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能产生认知困惑,有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对我校初一年级小班24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6.9%,有时会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65.2%,从来没有问过问题的学生占28%。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对策
1、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疑”敢“问”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教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有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当然,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问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激发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语)
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学会运用下列办法:(1)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2)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3)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3、创设条件,让学生见“疑”必“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有“问”,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独占课堂。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知识应留给学生去探索,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其次,创设情境。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斑羚飞渡》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狩猎者,目睹了斑羚飞渡的壮烈场面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从而愿意思考问题,多提问题。这种“错”的教学方式应用好,其效果不亚于正面的阐述。
4、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能“疑”会“问”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引导示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找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问。如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问学生:“题目中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最后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中,后一个‘死’又作何解释?”当学生对此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时,教材的重点便把握住了。
(2)揭疑式提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本身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已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通过提问,让学生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将问题拐弯抹角、改头换面地提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对“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来了个曲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没满九十岁。这样既使课堂妙趣横生,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4)创造式提问。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一位教师在教《故乡》时,讲到少年闰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问:少年闰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生1答:猹皮太滑,难以刺中。生2答:月光下瓜朦胧,看不太清。生3答: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闰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闰土纯真活泼的童趣。生4答: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答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中国要振兴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