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445 日期:2023-09-01 来源:论文网
    新课程改革正在展开,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扑面而来。实现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就必须结合实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优化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与更新教学理念,基本途径就是要深入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注和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满堂灌”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不足之处,传统教学模式缺失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互动难免显得过于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教材,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备课创新,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导课素材新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例如,NH3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NH3的喷泉实验。学生在瞬间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活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的结论。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教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内容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避,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呢?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四、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节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来探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讨论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步骤着手: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即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学生知道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机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学生已经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高考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探究式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探究能力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能力的核心。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让高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解释事实或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尤其是探究式的化学实验,在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方面能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在溴乙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这一重要性质,设计了两组探究式实验:①如何鉴定溴乙烷中的溴元素,让学生在原有方案中碰壁后再想到必须先让溴乙烷分子中的溴原子转变成Br_,然后才能用AgNO3溶液鉴定Br_。②溴乙烷水解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设计在水中加热水解和在NaOH水溶液中水解的实验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中自然地掌握了溴乙烷水解的性质和条件,而且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与方法。
    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典型应用。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
    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新课标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鉴于人们的观念,实施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众所周知,高考是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不改变传统的高考命题模式,新课标理念就会形同虚设。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各地新课标高考命题形式正在发生改变,高考化学试卷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考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这种考试变革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