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188 日期:2023-08-29 来源:论文网
有效教学就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首先把教棒放在食指上,再让学生把铅笔放在手指上,做一做实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学兴奋地做起了实验。学生说,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左轻右重或左重右轻;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教棒左右两边一样重。我因势利导,简介天平。创设这一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总是要寻求认知的新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践中,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是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既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是根据心理特点,发展抽象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地劳动,不能算做,只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全体学生动眼看、动手做,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