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三生教育”融入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之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9632 日期:2023-08-23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把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三生教育” 渗透 思想政治课 课堂实效
    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反映又常常使我们面临尴尬。我们一直在思索怎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又能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因此我们就思考能否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①呢?因为初中学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珍爱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只有这样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渗透“三生教育”
    (一)、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体悟来看:
    我们对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关于是否喜欢思想品德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思想品德,认为思想品德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我们知道现在思想品德的许多教材内容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往往认为这些场景、画面、故事、寓意等都是人编出来的,它们将信将疑,所以造成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活即教育”②的理论,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使他们的现实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而且近年来,中学生在校园里自杀、故意伤害和自残现象呈上升态势,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想品德,尤其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在中学生中开展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三生教育”。
    (二)、从课程标准看渗透“三生教育”可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③通过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和体会,我认为一堂思想品德课追求的“实效”应该是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心灵得以启迪,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美好的品格、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三生教育”,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说教模式的弊端,从而会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三)、衡量思想品德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能否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如今的教育现状使得无论是家庭、学校或学生自己都非常看重分数、升学,原本对个人成长尤为重要的精神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被挤到了角落里。而且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目标过高、过空,内容过于抽象,教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使得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而苍白无力。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如果老师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划重点,考前背要点,道理背的一套套的,考试时完全可以考出高分,可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就全告吹了。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又何来实效呢?更何况人的品行和修养岂能是靠分数来评价和衡量的呢?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较其他学科更应淡化智育,淡化分数,更不能把追求分数的高低作为思品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实际效果”。
    二、渗透“三生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尝试及做法
    思想品德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④。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一)、渗透生命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受应试倾向影响,许多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功利性追求日益凸显,常常忽视学生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学生的生命成长被简化成了统一规范的数学,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变成了预定的教学程序。
这种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学生淡漠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把生命当成了物品,可以随手丢弃,从而没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⑤的感恩之心,如今年3月某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从五楼跳下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的教育。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人类,而且热爱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和自然界本身。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应该懂得善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图片,并把这些图片制作成图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思辨中、操作中、讨论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只有懂得爱,青少年才会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社会。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懂得感恩。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可以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 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几乎所有同学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个别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们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落实了教材知识又对学生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渗透生存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南方冰冻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使祖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三鹿奶粉事件、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使国人震惊和不安,我们深深体会到制假害人害已的悲哀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这些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让我们更关注学生,更关注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并培养在生活中、在社会中的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通过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掌握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
    (三)、渗透生活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传统的思想品德更多的是灌输性的把课本上的知识教条的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并且考试中能够再现出来,学生考一个好的成绩各个方面都满意。至于学生在情感体验和道德的实践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因此而由一个正确的方向,几乎都被忽视了,而让学生也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有些同学开始厌学,对思想品德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思想品德是骗人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使思想品德课走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的教育。
    如针对学生普遍对考试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题为“克服考试焦虑情绪”的专题讨论。从描述自己考前、考场上、成绩出来前的情绪感受和变化说起,通过交流同学们逐渐感受到“考试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很快产生体验的共鸣。进而又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共同分析造成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适时请四位同学扮演心理学专家,提出对该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之后针对那些有代表性的表现和原因,结合专家的建议,开展小组合作,大家群智群策来找对策、想办法,学会控制焦虑情绪和排解这种情绪对我们的困扰。由于这是解决自己关心的实际问题,同学都很专注地投入到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这样的专题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
    初中阶段是人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很多同学尚不能自觉的将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与学校、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久前我们学校教学楼内外的地面上经常出现一些小碎纸,而且是越来越多。经过观察后,发现原来是校园内流行折星星,学生折后到处丢弃。为配合学校、班主任做好此项管理工作,我们七年级备课组也把这件事引入课堂教学,课前叫值日生清扫带来的小碎纸收集了一些放在一个袋里,一上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些礼物,同学们一听立刻满脸惊讶和期盼,眼睛瞪得圆圆地紧紧盯住我手中的袋子,我慢慢打开袋子,五颜六色的小碎纸堆满了讲台。学生们开始异口同声“呀”了起来,眼睛瞪得更圆了,但很快就意识到了我的意图。紧接着就围绕这包“礼物”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拒绝不良诱惑”的探讨活动,通过同学们列举使更多的同学意识到自己这个不经意行为给各班值日生清扫带来了多大的麻烦,给校园卫生环境造成的极大的污染,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通过师生的共同介绍和分析,进而让同学从观念上认识到“不良诱惑”不只是来自那些“黄、赌、毒”等不法行为和恶习,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样可以造成“不良诱惑”。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发动同学一起出谋划策,怎样杜绝这一校园不良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学会拒绝》一课很快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就能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渗透“三生教育”也就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生命.生存.生活》   云南省教育厅组编初中版
【2】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3】《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4】《孝经?开宗明义章》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