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血管球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060 日期:2025-09-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影像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少见的胃血管球瘤,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进行探讨。结果 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镜下细胞形态颇具特征性,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SMA(+)。结论 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关键词】 胃血管球瘤;临床影像特点;病理诊断

  血管球瘤常见于四肢皮肤、皮下,发生于胃部的血管球瘤少见。胃血管球瘤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易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就该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材料为广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院外会诊标本,患者年龄79岁,男性。因上腹隐痛伴消瘦3月余入院,查体:消瘦体型,左中上腹触及一个3cm×3cm的包块,质硬,边界欠清,无明显压痛。术前做胃镜、B超等辅助检查,其中内窥镜:胃前壁处见约3cm×2cm的隆起,黏膜表面光滑、无溃疡,界限清楚,暗红色,质地中度硬。B超示:胃前壁处见3cm×3cm的实性低回音区,边界较清楚,向胃内突起。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小弯侧靠近胃窦部有一直径约3cm大小肿物,圆球形,活动,表面光滑,另在肾门与腹主动脉间可见一肿物,大小约6cm×4cm,欠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临床诊断:①肾癌?②胃间质瘤?

  1.2 方法

  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测定,分别进行HE 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化测定。免疫组化采用S-P法。

  2 结果

  2.1 巨检

  胃壁肌层见一结节状肿物,大小3cm×2.5cm,与周围界限清楚,部分有包膜,切面实性,呈灰红色,局部钙化。另一肿物位于肾门与腹主动脉间,大小6.5cm×5cm×4cm,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实性、灰白、质脆。

  2.2 镜检

  ①胃壁肿物:瘤细胞圆形,大小相似、规则,胞界不清,核小圆形,瘤细胞呈集簇状分布,紧密围绕大小不等的血管排列。②肾门肿物:瘤细胞呈腺管状,小区有乳头形成,有坏死灶、癌栓。

  2.3 特殊染色

  胃壁肿物:PAS可见细胞间有细枝状阳性,TV胶原阳性。

  2.4 免疫组化

  胃壁肿物: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肌动蛋白(actin) 阳性,syu小灶状阳性,CK、上皮膜抗原(EMA)及CgA均阴性。肾门肿物:CK阳性。病理诊断:①肾细胞癌;②胃血管球瘤。

  3 讨论
  
  血管球瘤为血管周细胞良性肿瘤,多见于甲床、指(趾)侧及手掌部,亦可见于四肢的皮下,临床症状颇具特征性,疼痛呈阵发性。而内脏器官如胃肠道、鼻腔及气管的血管球瘤少见,我们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胃血管球瘤(见表1),对其进行总结和探讨。表1 6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略)

  3.1 临床特征

  胃血管球瘤一般位于胃壁肌层,由于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疼痛不明显,多数患者无症状,偶尔发现,部分出现上腹隐痛,伴消化道出血。据Miettinen M等[7]报道,胃血管球瘤多见于女性,而本次共调查7例(本院1例,文献复习6例),其中男4例,女3例,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年龄32~79岁,平均49岁。胃镜、超声波及CT等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本组7例,其中5例诊断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诊断为腹部包块原因待查,1例诊断为胆石症并慢性胆囊炎。

  3.2 影像学检查  

  胃血管球瘤在CT检查中,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肿块影,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改变,均匀性强化是胃血管球瘤的特征,但并不具特异性,平滑肌瘤、血管瘤及神经性肿瘤等其他间叶性肿瘤也有相似表现[8]。超声检查较清楚地显示胃窦壁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边界及周边情况,胃血管球瘤常显示为局限性低回声结节。在本例及相关文献资料中,胃血管球瘤术前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由于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大多位于黏膜下,共性多于特异性是临床造成误诊的原因。由于胃血管球瘤的CT或超声检查只能做定性诊断,极难做出明确诊断,确诊需病理活检。

  3.3 内窥镜检查

  胃镜检查多示球形黏膜隆起,边缘光滑,由于肿物位于胃窦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如果病灶向腔外生长,胃镜检查很难发现。本例及查阅的文献资料均未有术前病理活检确诊的报道,术前病理活检不易确诊,这与胃镜活检组织少,常不能钳取到固有肌层的病灶组织有关。

  3.4 病理特点

  大体观察,胃血管球瘤的肿物一般位于胃窦部前壁,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内,向腔内黏膜面或浆膜面呈球形或结节状突起,直径通常为2~3cm,但据高峰等[5]报道1例巨大血管球瘤,大小为10.0cm×7.0cm,多数切面边界清楚,有包膜,表面光滑,亦有形成溃疡,我们考虑为合并溃疡病,而非胃血管球瘤造成。
  
  光镜下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丰富血管,其周围有单层或多层排列的血管球细胞围绕,血管球细胞大小较一致,颇具特征性,呈圆形或立方形,胞浆淡染或透亮,核稍大,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若以苯胺蓝和PAS染色,细胞特征更明显,间质呈小鸡爪样分布于细胞之间,有的血管少,主要为成片的血管球细胞,间质中有少许纤维组织;有的区域可见等量的平滑肌细胞及球瘤细胞向平滑肌移行过渡,有的肿瘤间质黏液变性。根据镜下组织形态,施作霖等[9]分为三型:实性型、血管瘤型、黏液型血管瘤。本例由小血管和周围的肿瘤血管球细胞组成,为实性型血管球瘤。特殊染色可见丰富的无髓神经纤维,血管球细胞可被网织纤维包绕。免疫组化:vimetin、SMA、actin阳性,desmin、S-100、CD117均阴性。

  3.5 鉴别诊断

  3.5.1 类癌

  胃各部位均可发生类癌,多位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细胞近似圆形,大小较一致,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呈缎带状、细乳头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排列,部分有血窦样血管形成,因此,类癌组织结构与血管球瘤较易混淆,类癌为神经内分泌标记,通过免疫组化两者容易鉴别,类癌的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NSE、突触囊泡蛋白(synaptophysin)均阳性,而血管球瘤均不表达。

  3.5.2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主要位于肠系膜和腹膜后,肿瘤中血管丰富,血管分支呈特征性树枝状或鹿角状,膜外为密集的瘤细胞,细胞界限不清,排列不规则,而血管球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致,呈条索或团块状围绕血管,呈同心状排列。免疫组化示血管外皮瘤CD99、CD34阳性,SMA多数不表达或弱表达。

  3.5.3 副节瘤

  该瘤与交感神经有关,多数位于腹膜后,瘤细胞呈实性团或索状排列,间质也富含血窦,结构与实体型血管球瘤相类似。两者鉴别点为:血管球瘤细胞形态规则,胞核圆而规则,网纤维染色显示瘤细胞间网状纤维较丰富。副节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特征,NSE、S-100、CgA、Syn阳性。

  3.5.4 胃间质瘤

  本瘤最常见于胃,临床及影像诊断医师通常把胃血管球瘤误诊为间质瘤,而二者镜下较易鉴别,主要是上皮样间质瘤与血管球瘤的鉴别,前者细胞较大,为圆形及多边形,部分胞浆空泡,呈印戒细胞样,不围绕血管生长,缺乏血管球瘤扩张的血管腔隙。而间质瘤应与平滑肌瘤鉴别,免疫组化CD117阳性,说明是胃肠间质肿瘤,而不是平滑肌瘤。

参考文献


  [1]崔敏,姜惠峰.胃体血管球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97.

  [2]葛健荣.胃血管球瘤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6):758-759.

  [3]汪昌新,覃郁彬,林建韶.胃窦部血管球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5,2(1):54.

  [4]张岩,张廷国,李杰.胃血管球瘤一例报告[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3):239.

  [5]高峰,李文惠,李发智,等.胃壁浆肌层巨大血管球瘤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10):616.

  [6]汪新宇,王洪江,李克军,等.胃血管球瘤1例报告[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6):501-502.

  [7]Miettinen M, Paal E, Lasota J, et al. Gastrointestinal glomus tumors:a clinicopathologic,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f 32 cases [J]. Am J Surg Pathol, 2002,26(3):301-311.

  [8]袁立新,杨军.间叶来源胃肿瘤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6):573-576.

  [9]施作霖,黄良祥,唐秀如.13例血管球球瘤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4):24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