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辨治思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648 日期:2025-08-2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知柏地黄丸;中医疗法

  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疾病,发作时疼痛剧烈,灼痛难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出现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唇、颊、舌较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免疫、遗传、感染或伴有其他疾病与口疮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临证内外结合、辨证论治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口疮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酒食热毒、劳倦过度、七情刺激等致心脾积热、脾胃湿热、胃火炽盛或阴虚火旺,上熏于口而发病,少数亦可由外感邪热或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过食寒凉而发病。口疮虽只生在口腔,但口腔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牙齿属肾,任、督等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因此,治疗口疮应与整体病变联系起来。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脏腑与本病的密切关系,如:“肝有热常患口疮”(《外台秘要》);“疮者,心肝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圣济总录》);明代薛己在《口齿类要》中提到:“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个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明确提出上、中、下三焦虚实寒热都能引起口疮,且各脏腑经络病变可相互传变。根据古今对本病的认识,大致可将口疮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心脾积热、脾胃湿热、胃火炽盛、阴虚火旺、脾气虚弱、肾阳不足6个方面。

  2 辨治要点

  2.1 辨证

  2.1.1 辨虚实 虚实不同,治法迥异。起病急、病程短为实;起病慢、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为虚。局部大小不等、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基底红赤、疮周红肿显著为实;疮面较小、表面少量灰白色分泌物、基底淡红或淡白,疮周红肿不明显为虚。口臭明显为实,不明显为虚;疼痛剧烈灼痛为实,疼痛较轻为虚。渗出物多、色黄浊为实;渗出物少、色浅淡为虚。实者伴有全身实热症状,虚者多有脏腑虚损症状。

  2.1.2 辨局部病变 疮周见红色斑块多属热证,见浅红或淡白斑块多属虚寒,红而带紫为热盛,红斑压之不退色多为血热或血瘀。疮周有水泡多属风热夹湿。疮周红肿多属湿热,肿而不红为湿盛。黄色脓痂为热毒,黄而粘腻为湿热,黑色血痂为血热。疮周有鳞屑、急性发作者为实证。日久口疮起鳞屑或见龟裂者多为血虚阴亏。疮浅者为病轻,疮深者为病重,深陷如穴如坑者更重。

  2.2 治疗

  2.2.1 清热泻火 本法适用于心脾积热之证。证见口疮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周围鲜红微肿,心烦失眠,口渴口臭明显,大便干少,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滑数。常因酒食燥热、七情刺激而诱发加重。方选泻黄散合导赤散加减。其中泻黄散善泻脾胃伏火,方中石膏、栀子以清脾热;藿香醒脾辟秽;防风升发伏火,取“火郁发之”之意。导赤散善泻心火,用生地黄、木通、竹叶以清心凉血,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二方合用,共奏清泻心脾积热之效。

  2.2.2 清热养阴 本法适用于脾胃湿热伤阴之证。证见口疮表面黄白粘腻,分泌物多,疮周红肿,灼痛较甚,体倦身重,脘腹痞闷,口腻乏味,纳食不香,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而腻,脉细数或滑数。方选甘露饮加减,方中天冬、麦冬、生地黄等清心脾而养阴;黄芩、茵陈清热利湿;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全方共奏清热养阴生津之效。

  2.2.3 清热解毒 本法适用于胃火炽盛之证。证见起病较急,数量较多,大小不等,表面多黄白分泌物,疮周肿或有水泡,并具热痛感,常伴有胃脘灼热,口臭,口渴喜冷饮,发热头痛,咽喉疼痛,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方选凉膈散加减。方中以连翘、栀子、黄芩解毒而清膈上之热;芒硝、大黄以泻火清热;薄荷疏邪辟秽;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胃泻热解毒之功效。

  2.2.4 滋阴降火 本法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证见口疮反复发作,灼热疼痛,疮周红肿稍窄,口燥咽干,手足心热,或有盗汗、咯血,或烦热易饥,舌红少津,脉细数。方以大补阴丸加减。方中熟地黄、龟甲滋阴潜阳以制虚火;配以知母、黄柏清泻相火而保真阴;猪脊髓、蜂蜜以补津液。全方共奏滋阴降火之功效。

  2.2.5 补脾益气 本法适用于脾气虚弱之证。证见口疮淡而不红,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不愈,服凉药则加重,腹胀,纳少,便溏,头晕乏力,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浮大无力。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以党参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干姜温中而扶阳;白术燥湿健脾。全方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2.2.6 温补肾阳 本法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证。证见口疮淡而不红,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不愈,服凉药则加重,腰膝酸软,面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浮大无力。方选黑锡丹加减。以黑锡、硫黄大热扶阳;肉桂、附子、胡芦巴、补骨脂、小茴香、阳起石等以温壮肾阳;木香、肉豆蔻温中降逆;川楝子反佐;沉香纳气归肾。全方共奏温补肾阳之功效。

  2.3 发作期敛火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口疮并不是单一的局部病症,而是人体免疫力低下、体弱多病、营养失衡所造成的,脏腑心火积热上焦于口、发热感冒均易导致复发,它只是身体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所以必须标本兼治。但在急性发作期,需敛火止痛使疼痛缓解,提高生活质量;热甚可酌加黄芩、黄连、玄参之类;疮周紫或疮深火盛者,可酌加黄连、水牛角;兼湿热内盛者可用甘露饮或黄连阿胶汤加减;气血虚弱者可加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之类。

  在病情缓解期,要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提高黏膜角化层和抗病毒能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让口疮治愈后不易复发。因口疮的发生还与一些病症有关,如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容易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口疮的频繁发作。故平时要根据患者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有基础疾病者配合治疗基础疾病,则能大大降低或避免口疮的复发。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7岁,退休人员,2008年4月14日初诊。症见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绵延难愈,溃疡孤立,或有2~3个,溃疡中央凹陷呈浅碟状,上覆灰白色伪膜,周围黏膜色淡红,疼痛,伴口干、多梦心悸、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肾阳亏虚。治以滋阴清热、降火敛疮。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2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牡丹皮12 g,茯苓15 g,泽泻15 g,地骨皮12 g,枸杞子15 g,天冬12 g,黄芩9 g,黄柏9 g,知母12 g,赤芍9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月19日复诊:服5剂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口干及多梦好转。守方继服5剂。

  4月24日三诊:症状大多好转,守方稍作加减,继服7剂,症状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避免复发,予六味地黄丸口服3个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