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对冠心病患者心肌耗氧量和临床症状积分的对照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100 日期:2025-08-03 来源:论文网

     作者:严洁,刁利红,常小荣,易受乡,林亚平,杨孝芳,田岳凤

【摘要】 目的 找出针、药及针药结合三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并为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及针药结合等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和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变进行客观疗效比较。结果 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心肌耗氧量(P&<0.01),缓解心绞痛,减轻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症状积分(P&<0.01),提高疗效;3组比较,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结论 单纯运用电针和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针药结合运用效果更好。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电针;内关穴;复方丹参滴丸;心肌耗氧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best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ed the adjusted effect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by electroacupuncture-PC6 of the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Metho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myocardial consumption of oxygen and clinical symptom Integral of CAD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EA),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DSP) and EA-DSP combined. Result All of the three kinds of methods can decrease MCO (P&<0.01), and remit angina, mitigate clinical symptom, and decrease the clinical symptom Integral (P&<0.01), rai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ree groups, especially EA-DSP group brought about the optimal effect. EA-DSP&>EA&>DSP.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A-DSP tre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 is better than EA and DSP. EA-DSP group brought about the optimal effect. Electroacupuncture-PC6 of the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has the satisfactory adjusted effect on CAD.  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disease;electroacupuncture-PC6 (Neiguan);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myocardial consumption of oxygen

  为找出治疗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并为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的调整作用提供依据,笔者采用电针、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对冠心病患者心肌耗氧量和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0年12月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建议,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和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7-1378);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3月4日发布的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内科学》[1]中相关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②年龄40~65岁;③具缺血性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阳性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②3个月内患急性心肌梗死或非稳定性心绞痛;③收缩压/舒张压&<90/60 mmHg,或&>180/110 mmHg;④严重心、脑、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糖尿病及更年期综合征患者;⑥不能耐受针刺刺激者。

  1.4 病例的剔除、脱落及中止观察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③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者;④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⑤合并使用了本方案禁止使用的药物者。

  1.5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3组:电针组3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60±6.275)岁;药物组3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44~65岁,平均(57.43±5.374)岁;针药组3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45~65岁,平均(57.27±6.175)岁。3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最终电针组27例、针药组28例、药物组26例纳入统计分析。

  1.6 疗效判定标准[2-3]

  1.6.1 主要症状(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轻度:非每天发作心绞痛,每次持续数分钟,有时需含服硝酸甘油。中度: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分钟,一般需含服硝酸甘油;或非每天发作,但发作时较剧烈,伴有出汗,需含服硝酸甘油。重度:每天发作多次,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大便),发作时持续时间长,疼痛难以忍受,伴汗出,需多次含服硝酸甘油。

  显效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由重度减轻为轻度;有效为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或由重度减轻为中度,由中度减轻为轻度;无效为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为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1.6.2 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中医内科学》[1],制定症状体征量化计分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将所有等级资料数据输入SASV8.2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组

  主穴为内关(单侧)。随证加减:寒凝心脉,手足不温等,加足三里(单侧);气滞心胸,脘闷,嗳气,加太冲(单侧);痰浊闭阻,纳呆,恶心,咯痰,加丰隆(单侧);瘀血闭阻,胸闷,心痛甚,加郄门(单侧);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加膻中;心阴亏损,烦热,盗汗,加阴郄(单侧);心阳不振,神疲,自汗,怯汗,加气海。

  选用上海产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型(疏波为2~5次/s,密波为50~100次/s),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30 min,每日1次,每次选用一侧穴位,左右穴位交替使用,每周6次,连续4周。

  2.2 药物组

  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 mg/粒,每粒滴丸含原药材0.109 g,批准文号:(95)卫药准字Z-01号],10粒/次,每日3次,连续4周。

  2.3 针药组

  电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穴位与治疗方法同电针组,每日1次,每周6次;同时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每日3次,连续4周。

  3 结果

  3.1 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绞痛疗效

  (见表1)表1 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略)注:3组比较,?χ2=8.192 1,P&<0.05;与针药组比较,▲P&<0.01。

  3.2 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缩压[4-5]。试验前后均记录患者心率和血压。结果见表2。 表2 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前后心肌耗氧量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药物组比较,*P&<0.05(下同)。

  3.3 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

  (见表3)表3 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药物组比较,**P&<0.01。

  4 讨论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作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恒定的关系。患者常有动脉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或阻塞,其侧枝循环的供血尚不充足,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收缩力加强而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此时,心肌耗氧量超过有病变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产生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症状。

  正常人心肌靠氧化脂肪酸、葡萄糖、乳酸、酮体以及氨基酸物质以供给能量,其中2/3以上脂肪酸和酮体氧化供给,1/3由糖氧化供给。故心肌是主要需氧代谢的组织,不但氧耗量大,而且耐缺氧力差。因此,测定心肌耗氧量可作为心肌能量代谢的指标。心肌耗氧量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所决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电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和针药结合等不同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治疗后,针药组能明显降低心绞痛发作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了临床症状积分,提高了临床疗效,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心绞痛疗效、心肌耗氧量变化、临床症状积分上针药组与电针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观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说明,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心肌缺血患者疗效肯定,针药组疗效最好。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电针内关穴为主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的角度验证了“经脉-脏腑相关”中“手厥阴经与心包相关”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08-11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72-73.

  [3] 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41-1142.

  [4]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五版:282.

  [5]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