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探钱乙首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312 日期:2025-07-26 来源:论文网

【摘要】 钱乙在治疗小儿疾病时,每每重视脾胃的调理。遣方用药时顾护脾胃生生之气,以防药物伤胃碍脾;用甘平微温之品以补脾益气,清热生津;保护胃气,畅达气机,重视脾胃运化功能;他脏之疾也从调治脾胃的角度来治疗。

【关键词】 钱乙 脾胃 学术思想

  钱乙,北宋人,中医儿科鼻祖。其治小儿病重视脾胃之调理,愈儿甚众,今择其要,述之于下。

  1治病首重扶中土

  盖小儿脾常不足,阳明本虚,各种疾患无不影响脾胃之功能,而在病之后期,惟赖水谷之气以调养,故钱乙在儿科临床中,制方用药,时时顾护脾胃生生之气。如泻青丸治肝热抽搐,因方中有苦寒之品,故“炼蜜和丸,砂糖温水化下”,使其毋伤胃气;“白饼子治壮热”,方中虽有巴豆,但以糯米粉为丸,且“量小儿虚实用药”“以利为度”;泻白散、泻黄散,虽曰泻剂,但药无苦寒直折,不伐生气;“三香连”(白附子香连丸、豆蔻香连丸、小香连丸)治泄泻与冷热痢,特以饭为丸,米饮汤下,确无伤胃之虞。诚如补肺散伍糯米,是乃养胃之意。此外,《小儿药证直诀》载方一百一十有四,而其中用“饭和丸”“麦糊丸”“粟米饭和丸”“糯米饭和丸”“蜜丸”以及“米饮汤下”“乳下”等方法共八十有余,悉合和胃扶脾之义。

  2补脾升清生胃津

  仲景治伤寒,制方不论温清攻补,无不包含养胃存津之意;而钱氏治疗儿科疾病,师其意而尤为重视益脾气而生胃津。如“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所创白术散,由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组成,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须知钱氏生胃津不用甘凉,除烦热不遣苦寒,而投甘平微温之品,其中自有奥义。因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赖其所养,精气血津液皆由之而生。脾健胃和则水谷精气充足,周身得其所养,生机旺盛;脾胃虚弱则生化无能,而津液亦为匮乏,以致燥热内生,烦渴引饮,皮毛干枯,羸瘦困怠,诸症蜂起。而白术散为补脾生津之代表良方,方中四君气味冲和,补益脾气;藿香、木香芳香化浊,畅达气机,伍于四君之中,则补而不滞,静中有动,具斡旋之能;葛根一味,既能生津止渴,亦可解肌退热,且能鼓舞胃气,启清阳于至阴之下,洵一物而三美具焉。候脾胃健运,郁热外达,清气升腾,而津液自生。可见钱氏生胃津的经验,即是补脾益气,清热生津,然共要在于一个“生”字,即勿径与滋补而以促发患儿自身生机为目的。

  3畅达气机健脾胃

  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屡患脾胃疾病,然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所以必须掌握病情实质,运用补中寓消,消中寓补,使其补而不滞,消而不伐,以保护胃气为宗旨,以畅达气机,恢复运化功能为目的。故钱氏自创诸方,重视调治脾胃气机,如异功散“治吐泻,不思乳食”的脾胃虚弱而兼气滞之证,方中以四君补脾,加陈皮理气,补而不滞;藿香散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用麦冬配半夏曲、藿香,加甘草润燥相济,既治虚热,又降逆止呕,以令胃气降则和;白术散以四君伍藿香、木香、葛根,补脾益气,畅达气机,升举清阳,使脾气升则健;泻黄散治“脾热弄舌”,由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在清解郁热,祛风散郁,理脾畅中;益黄散治“脾胃虚弱,胃冷,腹痛不思食,乳食不消,呕吐泻清以及脾疳腹大,身瘦”等症,然而虚不用参芪,伤食不用神曲、山楂,内中自有妙意,是方以青皮、陈皮理气,丁香温中,诃子固涩,甘草和中,以其通涩并投,有出有入,旨在斡旋脾胃气机,以期运化功能之恢复。由是以观,钱氏治疗小儿脾虚胃弱之证,不在补而重在运。

  4四旁诸疾治中洲

  夫脾胃居中洲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倘若脾胃不健,不独脾胃本身患病,还可影响他脏发生病变。因此,调治脾胃,不仅能治脾胃本身疾患,同时亦可解除肺、肝、心、肾诸脏的病证。故钱氏每以脾胃的脏象特性、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其思想基础,在临床上从脾胃的角度,解决儿科不少疑难逆证。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