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家凤老师认为小儿泄泻在临床中以外感夹湿泻及脾虚夹湿泻较为常见,分别予外感夹湿泻方及止泻汤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泄泻 外感夹湿泻 止泻汤 李家凤 临床经验
李家凤老师系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潜心儿科临床50余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儿科肺系疾病及脾胃疾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颇得恩师悉心教诲,受益匪浅。谨介绍李老师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以飨同道。
泄泻一证,在儿科甚为常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在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中发病率很高。泄泻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夏秋季发病最多。中医泄泻的分型治法较多,如伤食泻用保和丸,风寒泻用藿香正气散,湿热泻用葛根芩连汤,脾虚泻用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泻用附子理中汤。李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多年临床心得,以经方为基础自创治疗外感夹湿泻的外感夹湿泻方、脾虚夹湿泻的止泻汤。现简介如下。
1 方药组成及功效
外感夹湿泻方组成:苏叶6 g、藿香6 g、苍术6 g、陈皮3 g、厚朴6 g、砂仁3 g、神曲10 g、焦山楂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法半夏6 g、荆芥6 g、防风6 g、炒黄芩6 g、甘草3 g。该方具有疏风散寒、胜湿止泻功效。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白芍、延胡索各3 g;呕吐甚加生姜6 g。
止泻汤组成:苏条参10 g、白术6 g、茯苓6 g、薏苡仁10 g、芡实6 g、木香3 g、公丁香3 g、诃子6 g、肉豆蔻6 g、砂仁3 g、苍术6 g、陈皮3 g、厚朴6 g、鸡内金6 g、甘草3 g。该方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功。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3 g、怀山药10 g。
2 病案举例
案例1 黄某,男,3岁半,2007年2月6日初诊。患儿解黄色稀水样便3 d,每天5~7次,大便臭如败卵,不思饮食,伴恶寒流涕、呕吐,呕吐物酸臭,腹胀拒按,舌苔黄腻、指纹郁滞。诊断为外感夹湿泄泻。予外感夹湿泻方疏风散寒、胜湿止泻。处方:苏叶6 g、藿香6 g、苍术6 g、陈皮6 g、厚朴3 g、砂仁3 g、神曲10 g、焦山楂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法半夏6 g、荆芥6 g、防风6 g、炒黄芩3 g、甘草3 g。3剂,开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诸症悉除。
案例2 周某,女,2岁半,2007年6月4日初诊。患儿大便稀溏半月,色淡不臭,每日3~5次,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诊断为脾虚泻,予止泻汤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处方:苏条参10 g、白术6 g、茯苓6 g、薏苡仁10 g、芡实6 g、木香3 g、公丁香3 g、诃子6 g、肉豆蔻6 g、砂仁3 g、苍术6 g、陈皮3 g、厚朴6 g、鸡内金6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3 d后复诊,腹泻止,仍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予参苓白术散6剂,药后食欲增,面色红润。
3 体会
外感引起泄泻中尤以风寒夹湿泻最为常见,因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最易困遏脾土,使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引起泄泻,所以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李老师认为外感泄泻多由风、寒、湿三邪共同致病,寒邪直犯脾胃,脾运失健,湿浊内生,合污而下。治以疏风散寒、胜湿止泻。李老师自拟外感夹湿泻方中藿香、砂仁芳香化湿;苍术、厚朴、法半夏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化湿;苏叶、荆芥、防风疏风散寒;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和胃消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胜湿止泻之功。
脾虚夹湿泻多因患儿素体脾气虚弱,或久泻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清阳不升,水反为湿,谷反为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