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良Duckett法Ⅰ期尿道成形治疗尿道下裂13例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277 日期:2025-07-26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13例Ⅰ期尿道成形患者,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在Duckett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精细游离皮瓣,增加新尿道外层覆盖,各层面交错缝合。结果13例患儿术后发生尿瘘2例(发生率15.3 %),术后半年经尿道修补后治愈;尿道狭窄1例(发生率7.7 %),经尿道扩张后好转;其余均为Ⅰ期治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14 d。结论改良Duckett法I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发生率低,效果良好。

【关键词】 尿道成形;尿道下裂;改良Duckett法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多见的畸形之一,异位尿道口位于正常位置近端至会阴部的途径上,且大部分患儿并发阴茎下弯。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300[1]。黄婉芬等[2]在新生儿健康筛查中发现,2257个男婴中有7例,约为3/1000。考虑到心理方面的因素,手术应该在学龄前期矫正尿道下裂,尽可能在2岁前进行。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3例,均采用改良Duckett法Ⅰ期包皮岛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13例尿道下裂患儿,均为男性;年龄10月至10岁,平均4.5岁;4例为阴茎阴囊型,9例为阴茎体型;1例合并阴茎阴囊转位畸形,Ⅱ期行矫形手术治愈。

  1.2手术方法

  于尿道口远侧,冠状沟近侧0.5 cm处做环形切口,达腹侧尿道板弯向近侧切断尿道板,近侧切口环绕尿道口切开皮肤,将阴茎皮肤在阴茎背侧白膜下脱套至阴茎根部,将阴茎腹侧及尿道口周围纤维索条切除,充分矫正下弯,修剪尿道末端至海绵体已发育部位,使外口呈斜面,测量尿道口至阴茎头距离后裁剪包皮内板,分离出供应皮瓣血运的血管蒂,形成带蒂皮瓣,并围绕支架卷缝成管形新尿道,于蒂根部无血管区分离一孔隙,阴茎穿过并将带蒂皮管翻转至腹侧代尿道,一端与原尿道口做斜面吻合,另一端从阴茎头下隧道与阴茎头吻合形成正位尿道口,背侧皮瓣转移至腹侧以修复创面。

2结果

  13例患儿术后发生尿瘘2例(发生率15.3 %),术后半年经尿道修补后治愈;尿道狭窄1例(发生率7.7 %),经尿道扩张后好转;其余均为I期治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14 d。

3讨论

  尿道下裂是一种泌尿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常合并阴茎下弯畸形,手术是矫正畸形的唯一方法。尿道下裂手术效果要求:(1)阴茎下弯完全矫正;(2)重建足够宽敞、口径均匀、不含毛发的尿道,尿道口位于阴茎头正位;(3)重建对称、正位的阴茎头及阴茎干。文献报告[1]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接近300种,方法虽经不断改良,但术后仍并发症多,尤其是尿瘘发生率高。我们在Duckett术式[2]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具有以下优点。(1)新尿管的皮下组织破坏较少,仅需要稍加游离即可,尽可能多地保留阴茎背动脉及阴茎背浅静脉及其分支,从而使皮瓣血供丰富,可确保皮瓣的成活。(2)新尿管及尿道吻合口外覆盖的皮下组织丰富,多层交错缝合,增加新尿道覆盖,使得术后尿瘘发生率降低。(3)术中于新尿道支架管旁留置多侧孔引流管(头皮针管自制),以利于冲洗尿道内积血及分泌物,减少感染几率,提高了此术式成功率。(4)本术式皮下组织在阴茎两侧分布均匀,符合生理解剖且美容效果好。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疗手术方法繁多,说明手术的难度及复杂性。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对尿道下裂解剖畸形的进一步认识,治疗方法越来越偏向于I期手术,手术的年龄亦越来越小。虽然如此,尿道下裂的并发症仍有较高发生率,仍需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手术技巧,不断改进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Emil A,Tanagho Jack W, Mcaninch.史密斯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2-604.

[2]黄婉芬,李思聪,王伟,等.4 200例婴儿外科体检结果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7,(4):236-238.

[3]梅骅 .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99,511-513.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