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小儿久泻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小儿久泻分为4型,以自拟经验方进行治疗观察:(1)迁延性肠炎见脾胃虚弱症状者,用自拟健脾止泻汤补脾健胃、燥湿止泻;(2)慢性肠炎见脾肾阳虚症状者,用自拟温阳固涩汤补肾温阳、益气固涩;(3)霉菌性肠炎见久泻伤阴症状者,用自拟生脉连梅汤育阴敛津、益气止泻;(4)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腹泻见脾虚气滞症状者,用自拟补脾理肠汤配合中药敷脐补脾健运、理气导滞。结果共116例(迁延性肠炎38例、慢性肠炎6例、霉菌性肠炎12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痊愈90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辨病辨证相结合分型治疗小儿久泻疗效好,有必要进行进一步临床探讨与观察。
【关键词】 小儿久泻;中医药疗法;辨病辨证分型
小儿腹泻病程超过2周以上者,称迁延性腹泻,若超过2月以上者,则属慢性腹泻,而中医统称为“久泻”。我们用辨证辨病相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小儿久泻,疗效尚佳,举例总结如下。
1迁延性肠炎
吴某,男,18月,于1998年5月20日初诊,家长代诉其腹泻40余天。40多天前患儿发热,稀水样便,每日10余次,某院诊为“急性肠炎”,经补液及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等治疗,4 d后腹泻次数略减,停输液继服西药,但腹泻不止,至今已1月余,多则每日5~6次,少则3~4次,食纳不佳,日渐消瘦。查体:体质量9 kg,精神差、消瘦、面色苍黄、无明显脱水征、舌淡红苔白、指纹淡红。大便常规:黏液少许,脂肪球(+)。西医诊断:迁延性肠炎。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脾胃虚弱型。治疗宜补脾健胃、燥湿止泻。用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减:苍白术各4 g、茯苓6 g、淮山药10 g、白扁豆5 g、薏苡仁9 g、鸡内金3 g、五谷虫4 g、芡实6 g、莲子肉9 g、陈皮5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大便减为每日3~4次,原方加石榴皮5 g,继服3剂。三诊时患儿大便转为糊状,每日2~3次,食纳稍增。上方加党参6 g、黄芪9 g,再服3剂。再诊时诉大便基本正常,每日1~2次。予淮山药20 g、莲子肉12 g、芡实12 g、茯苓12 g,研末掺1 kg米糊食用调理。
按:患儿腹泻1月余,结合临床表现、舌脉,辨证属脾胃虚弱型“久泻”,中医古称“脾泻”。脾虚运化失职,清阳不升,生化无源,为其主要病机。临床上常见于迁延性肠炎。治疗宜补脾健胃、燥湿止泻。自拟健脾止泻汤中苍术、白术、淮山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补脾益气、燥湿健胃;莲子肉、芡实健脾敛泻;五谷虫、鸡内金、陈皮消食化积、理气导滞。若呕吐加竹茹、丁香、半夏;腹胀加砂仁;泻甚加石榴皮、诃子、罂粟壳;腹痛加木香。笔者自1991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此方治疗脾胃虚弱型迁延性肠炎患儿38例,5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痊愈34例,好转4例。
2慢性肠炎
林某,男,14月,1997年3月8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于2.5月前患“秋冬季腹泻”,经输液治疗3 d,病情好转,但腹泻不止,多则每日达10多次,少则3~4次,为稀水样便,带有不消化物,屡治无效。查体:体质量7.8 kg,消瘦、皮包骨状、面色苍白、反应差、坐立不稳、四肢肢端冷、舌淡苔白、指纹淡红。大便常规:少许脂肪球。西医诊断:(1)慢性肠炎;(2)营养不良。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脾肾阳虚型。给予自拟温阳固涩汤加减:制附子4 g、煨诃子6 g、山楂炭6 g、炮姜4 g、白术4 g、芡实6 g、黄芪10 g、益智仁6 g、石榴皮6 g、甘草3 g,水煎服,另高丽参4.5 g炖服。5剂后四肢转温,食纳略增,大便每日4~5次。上方去石榴皮、高丽参,加党参7 g,并改用鲜白石榴皮适量煮稀粥,每日喂服。3 d后再诊:诉大便已减为每日2~3次。再服上方5剂后大便每日1~2次,糊状。改为党参9 g、白术4 g、芡实6 g、山楂炭6 g、五谷虫6 g、补骨脂7 g、莲子肉7 g、甘草3 g。3剂后,大便恢复正常、食纳增加,停药观察。2月后随访,大便及营养发育均正常。
按:久泻不止,脾虚伤肾,致脾肾阳虚,命火衰微,火不暖土,阳气不敷,故见泄泻不止、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冷、行走发育迟缓。此证属脾肾阳虚型久泻,古亦称“肾泻”,常见于慢性肠炎患儿。治疗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自拟温阳固涩汤中制附子、炮姜、益智仁、高丽参温阳补肾;白术、黄芪补脾益气;煨诃子、山楂炭、芡实、石榴皮固涩止泻;甘草调和诸药。若四肢不冷去附子;便后脱肛加升麻;泻剧加罂粟壳、赤石脂。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肠炎证属脾肾阳虚者6例, 7 d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痊愈4例,好转2例。
3霉菌性肠炎
陈某,女,`8月,人工喂养,于2003年7月3日初诊。家长代诉:24 d前发热、咳嗽,伴稀薄便,每日3~4次,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经注射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及口服西药(不详)5~6 d后,热退、咳减,但腹泻反加剧,大便呈稀水泡沫状,每日5~6次,屡治罔效,遂要求中药治疗。检查见患儿消瘦、眼窝稍凹、口唇干燥、口腔黏膜满布白点、肛周潮红、乏力少动、舌红少苔、指纹淡红。大便常规:霉菌(+)。西医诊断:(1)迁延性霉菌性肠炎;(2)鹅口疮。中医诊断:久泻,属久泻伤阴型。治疗宜育阴敛津、益气止泻。用自拟生脉连梅汤加减:太子参9 g、五味子3 g、麦冬6 g、黄连2 g、乌梅5 g、白芍6 g、石斛6 g、白术4 g、淮山药7 g、芡实6 g、甘草3 g、西洋参3 g(另炖),水煎服。另用冰片1 g、硼砂1 g、朱砂1 g、人中白1 g、青黛2 g、珠黄散1支,共研末涂口腔,每日3~4次。3剂后,泻减、口腔白点大部分消失,尿量增多。又予前方3剂。三诊诉食欲增加、大便日2~3次、质稀薄。前方去石斛,加诃子5 g,再给3剂。四诊诉大便日1~2次,糊状,口腔黏膜白点已愈。给予:太子参9 g、五味子3 g、麦冬6 g、乌梅5 g、芡实6 g、莲子肉6 g、淮山药9 g、鸡内金3 g、甘草3 g,3剂后痊愈停药。
按:罹患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日久,致肠道菌群失调而成霉菌性肠炎、鹅口疮。中医辨证则属阴亏久泻。久泻耗损阴津,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导致气阴两虚。治疗宜育阴敛阴、益气止泻。自拟生脉连梅汤用西洋参、太子参双补气阴;五味子、麦冬、乌梅、黄连、石斛酸甘化阴、敛津止泻;白术、淮山药、芡实培土益气止泻。还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黄连5 g,石榴皮30 g,龙骨、牡蛎各60 g,加水300 mL煎煮,取汁100 mL保留灌肠。笔者自1991年至2007年用自拟生脉连梅汤治疗霉菌性肠炎所致久泻12例,7 d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后,痊愈10例,好转2例。
转贴于4肠易激综合征
李某,女,8岁,于1999年9月3日以“腹痛、腹泻4月余”为主诉就诊。自诉4个月来常腹痛欲便、进食后则甚,大便稀薄,便后痛缓解,每日4~5次。查体:面色萎黄、营养发育欠佳、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稍胀、腹部无明显压痛、舌淡苔白厚、脉缓。大便常规:黏液少许。血常规:血红蛋白89 g/L。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脾气虚弱、气滞食积。治宜补脾健运、理气导滞。用自拟补脾理肠汤加减:党参10 g、黄芪15 g、炒山药15 g、炒白术9 g、薏苡仁12 g、木香5 g、焦山楂10 g、炒麦芽10 g、鸡内金5 g、芡实9 g、槟榔9 g、乌药6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用丁香、木香、吴茱萸各等量研末,生姜捣烂,共入面粉为糊,敷脐眼,每日1次。二诊诉症状减轻,但仍腹痛、腹泻,每日2~3次,食后即便。继服前方5剂。三诊诉腹痛欲便症状消失,大便糊状,日1~2次。上方去槟榔、乌药、山楂,再服5剂,并停敷脐。四诊诉诸症基本痊愈,查大便常规正常。上方去麦芽,加莲子肉9 g、白扁豆7 g,5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查血红蛋白119 g/L。
按:肠易激综合征亦称结肠过敏、痉挛性肠炎、黏液性肠炎,属功能性胃肠病,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与精神紧张、环境刺激、神经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多见于青壮年,但小儿发病也不少,特别是年长儿。中医辨证成人多见肝气郁结、横逆犯土、脾虚肝旺证候。但临床上小儿却少见肝气横逆的症状,而多见腹泻、腹胀、食后排便、面色萎黄等脾虚不运的症状。因此小儿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气滞,这也是小儿“脾常不足”生理特点的反映。治疗宜补脾健运、理气导滞为主。自拟补脾理肠汤中用党参、黄芪、炒山药、炒白术、薏苡仁、炒白扁豆补脾益气;麦芽、山楂消食导滞;木香、乌药、槟榔理气止痛;芡实健脾涩肠止泻。中药敷脐方中丁香、吴茱萸、木香、生姜皆辛温之品,有温中理气作用。脐亦称神阙,药物敷脐能激发经气,通过脐孔藉经脉之循行产生治疗效应。内服中药加外敷脐部,药效与穴效合而为一,取效更佳。笔者自1991年至2007年在儿科门诊诊治60例,治愈4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 %。
5 体会
小儿久泻临床上常见于迁延性肠炎、慢性肠炎、肠道菌群失调或霉菌性肠炎、功能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吸收不良性胃肠病等。泄泻日久,不但营养丢失,化源不足,易致营养不良的“疳泻”“疳证”,而且容易发生并发症,严重损害小儿健康。久泻不易治愈,单纯西药难以奏效。笔者根据临床经验,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本病:(1)小儿迁延性肠炎常有消瘦、面黄、纳呆、大便带不消化物等脾气虚弱症状,故用自拟健脾止泻汤补脾健胃、燥湿止泻;(2)慢性肠炎泄泻更久,病情更重,常有面色苍白、消瘦呈皮包骨状、体倦少动、坐立不稳、四肢冷、洞泄不止等脾肾阳虚症状,故用自拟温阳固涩汤补肾温阳、益气固涩;(3)霉菌性肠炎或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久泻,常有消瘦、口唇干燥、口腔白点、肛周潮红、舌红少苔等久泻伤阴症状,故用自拟生脉连梅汤酸甘敛阴、益气止泻。(4)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腹泻,常有面色萎黄、腹胀腹泻、食后腹痛欲便等脾虚气滞、纳运失常症状,用自拟补脾理肠汤补脾益气、理肠导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