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生; 艾滋病; 知识; 知晓率; 途径
学生群体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生力军,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艾滋病目前在全国仍呈现低流行态势,在部分重点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而且疫情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防治工作形势还相当严峻。为巩固成效,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通过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其中要求校内青少年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到2007年底达到85%以上、2010年底达到95%以上[1]。为了解广西南宁市在校学生群体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情况,根据《&<广西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7~2010年)&>》中期评估工作要求,于2008年底对南宁市的10所学校的大、中学生共311人进行了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南宁市10所学校的在校二年级学生共311人,其中初中生127名(41%)、高中生93名(30%)和大学生91名(29%)。
1.2 调查内容
采用《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知识及其获得的主要来源[2]。
1.3 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南宁市的4所初中、3所高中和3所高校,从二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按每班30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对311人进行调查。每个调查点采用集中调查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回答,调查员给予督导。
1.4 资料处理
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11份,其中男生137人(44%),女生174人(56%),初中生平均年龄为13岁、 高中生为16岁、大学生19岁。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认知情况
311名调查对象在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中,总体对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回答的正确率最高,中学生对性伴/性行为方面的知晓率较低;具体结果见表1。
2.3 不同学生群体的总体知晓率情况
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被调查者中正确回答表1中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所占的比例[2]。三类学生群体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统计结果见表2。
2.4 在校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
南宁市311名在校中学生和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教育、电视、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动,回答率依次为75.6%、73.31%、70.7%;其次是报刊、书籍、免费宣传材料、宣传栏广告栏,回答率依次为59.8%、58.52%、55.95%、50.2%;再次是广播、朋友,回答率依次为36.7%、33.4%;最后是医生、网络,回答率依次为26.1%、24.8%;其它途径相对较少。表1 南宁市311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率情况表2 南宁市311名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
3 讨论
这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南宁市校内青少年(学生)的总体知晓率高出《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预定目标(85%)的10.8%,这表明近年来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对校内青少年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艾滋病知识获得途径”统计结果显示,“学校的教育”回答率居榜首、“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动” 回答率居第三,说明“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3]的确是青少年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重要来源。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也指出,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有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齐全的教学设施,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且青少年对教师非常信任,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知识,通过教师对青少年学生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4]。统计结果还显示,从网络上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回答率最低,与回答率最高的学校教育相差近51个百分点,网络途径属自主寻求知识,而其余回答率高于它的途径都是被动获得知识的形式,这一统计结果除了与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和上网时间少有关以外,同时也表明了目前南宁市在校中学生和大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还是应该坚持以“学校的教育、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大众媒体宣传”等被动接受知识的宣教途径为主。从统计结果看,中学生对性伴/性行为方面的知晓率较低,这与他们的年龄段相符合;而关于“蚊虫叮咬”及“外表是否看出患艾滋病”这些问题的答对率相对低于其他问题,也与施嘉聪、轩志东、刘忠华等的问卷调查结果相近[5~8],这说明今后在艾滋病宣传中,应把这些问题列为重点讲解内容。
国际经验表明,维持艾滋病低流行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向社会公众和大多数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9]。同时,学校学生的流动性决定了校园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应持之以恒地开展,如果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坚持从孩子抓起,若干年后教育效果会显现。因此,在今后的针对在校学生进行防治艾滋病知识教育工作中,应继续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特点,持续地开展好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宣传工作,普及学生群体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南宁市大众中的流行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06.
2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2007.
3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部委成员单位防治艾滋病工作职责.2008.
4 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476.
5 施嘉聪.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56~157.
6 刘忠华,冷艳,肖征,等.济南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9,25(3):192~195.
7 轩志东,常建,冯昔,等.中原地区某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48(2):134~137.
8 周月姣.用UNGASS指标评价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应用预防医学,2009,15(1):F0003F0003.
9 UNIAIDS.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low HIV prevalence settings,20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