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应用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144 日期:2025-06-25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脘部疼痛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 针对诊治的370例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经服药3-7个疗程,85%患者显效,10%患者好转,5%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部疼痛除能消除症状外,对机体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胃脘痛 中医 辨证治疗 体会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1]。”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中指出“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一般病程较长。现当于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诊治胃脘部疼痛患者370例,年龄17-66 岁。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64例。患者因饮食不当致病的占75%,情绪因素致病的占20%,感受外邪致病的占5%。
  1.2 治疗方法[3-6]
  1.2.1 饮食伤胃型证见胃脘部疼痛,胀满拒按,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常用山楂10 g,神曲10 g,莱菔子10 g,茯苓6 g,陈皮6 g,半夏6 g,连翘6 g。
  1.2.2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制香附10 g,炒枳壳10 g,佛手片10 g,老苏梗10 g,杭白芍15 g,广橘皮6 g,炙鸡内金8 g,生甘草5 g。
  1.2.3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方药为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10 g,制香附10 g,吴茱萸3 g,干姜3 g,木香9 g,陈皮10 g。
  1.2.4 脾胃气虚型证见胃脘隐痛绵绵,空腹痛著,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体倦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常用药物:制黄芪15 g,太子参12 g,炒白术10 g,淮山药15 g,云茯苓15 g,广木香6 g,炙甘草5 g,红枣5 枚。
  1.2.5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烧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食少,消瘦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或有裂纹,或见剥苔,脉细数。治拟滋阴养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北沙参15 g,麦门冬10 g,杭白芍15 g,全当归10 g,绿萼梅5 g,木蝴蝶6 g,白及片10 g,生甘草5 g。
  1.2.6 兼证的治疗兼寒凝者酌加苏叶、生姜、广木香、肉桂、草豆蔻;兼热郁者酌加丹皮、青皮、竹茹、黄芩、黄连、山栀、石见穿;兼湿阻者酌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苡仁、蔻仁;兼饮停者选用苓桂术甘汤;兼血瘀者酌加延胡索、广郁金、桃仁、当归、三七、白及粉;兼食滞者酌加六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枳实。 转贴于    1.3 疗效评定标准[7]
  ①显效:主要证候消除,0.5-1.0年内不复发,相应的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改善。②好转:主要证候基本消除,0.5-1.0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理化检查改变不大。③无效:主要证候无变化,相应的理化检查无改变。
  2 结果
  370例患者,服药期间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经服药3-7个疗程,85%患者显效,10%患者好转,5%患者无明显改善。
  3 体会
  胃脘病在预防上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在治疗上首先确立主证,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其次胃病治肝,理气防燥。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在治疗同时,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健脾助运,勿失和中。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必须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甘酸濡润,养中寓疏。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去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阻滞气机,组方时尚需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参 考 文 献
[1]水正,沈克俊,柳鸿志,等.中医药分型治疗胃脘痛104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2:11.
[2]周继胜.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642例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7):633.
[3]刘明军,李风选.自拟溃疡散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58 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101-102.
[4]陶善宏.胃溃疡急性穿孔合并胃瘫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121-122.
[5]唐立明,谢明映.自拟胃宜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式胃脘痛63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2):41.
[6]胡丹华,禄保平.焦氏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60.
[7]陈美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5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6,3(6):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