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例健康青年早期复极综合征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953 日期:2025-06-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朱巧枝 朱岳龙 刘进 胡顶高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病率与年龄及运动的关系。方法:2007年3月-2010年4月我们对5896名参加空军招飞体检的年龄在17-19岁的高三学生进行平静及运动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495例,检出率为8.4%,运动后抬高的ST段全部降至等电位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年青人,运动可使其心电图正常,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迷走神经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以心电图ST-T改变为特征的心电综合征。其发病率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的不同而不同,发病原因一直不明。本文主要探讨17-19岁男青年中该病的发病率及其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0年4月参加空军招飞体检内科、外科、神经科、眼科、五官科合格的年龄在17-19岁的高三男性学生5896人。受检的每位学生肝功,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腹部超声肝、胆、胰、脾、双肾正常,X线胸片正常。
  1.2方法:采用上海光电公司产9620P型心电图机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每位受检者都做运动试验。运动试验采用踏梯运动,梯高46cm,运动3分钟。
  1.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①J点抬高,在V2-V5导联或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②J点后ST段呈现凹面向上抬高,在V2-V5导联最为明显,可达0.2~0.6mv,最高可达1.0mv,在V6导联和肢体导联很少超过0.2mv,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的下移;③T波高耸,ST段抬高的导联上T波高大直立,常可达1.0mv;④R波降支模糊或有明显切迹;⑤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应激情况下,心率增快可使抬高的ST段回落甚至恢复正常。
  2结果
  对5896人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495例,检出率为8.4%,之后对受检者进行踏梯运动试验,495例ST段抬高的学生运动后即刻ST段均降至等电位线,随着心率的逐渐减慢ST段又逐渐抬高。10分钟后心电图又呈原早期复极综合征改变。    3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心电图特征较为明显,运动有助于诊断。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0%-6.1%[2],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健康飞行人员的发病率为10.9%[3]。本文的发病率见于二者之间,一方面是因为年青(17-19岁)喜欢运动,而且很多是体育特长生,平静时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易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使检出率高于文献报道。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参加招飞的愿望强烈,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至使检出率有所下降(比健康飞行人员发病率低)。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学者[4]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心电复极的变异,在心室全部除极化结束前,部分区域的心室肌提前复极,使心室复极的程序异常。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肌纤维的复极加速,从而引起早期复极综合征。③可能存在房室旁路。④与心外膜受到的机械刺激有关。⑤2相复极不均匀,以及复极1期末内、外膜下心肌复极的异常改变。本文通过运动试验,495例抬高的ST段运动后即刻全部回到等电位线,之后,随着心率的减慢,ST段又逐渐抬高,最后回到运动前水平。提示引起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原因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运动可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自主神经的平衡,消除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对复极的影响,使抬高的ST段回落甚至降至等电位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心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775
[2] 王润华,郑昌柱,徐迎辉,等.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学杂志.2008,27(4):290-291
[3] 戴伟川,周赤龙,田笑霞,等.健康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特点.中国疗养医学,2005,14(1):65-68
[4] 李洁,杨希立,许兆延. 谈谈早期复极综合征[J].新医学,2007,38:7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