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骨碱性磷酸酶;佝偻病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本病常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和防止佝偻病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技术对180例佝偻病患儿进行了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同期设立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血清Ca、P、ALP并用X线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儿童保健门诊初步诊断为佝偻病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3例,女87例,<1岁112例,2~3岁68例,在2岁以下健康体检儿童中随机抽样160名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参照1986年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对临床初步诊断为佝偻病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均作BALP检测,并同时测血清Ca、P、ALP和左腕部X线拍片检查。
1.2.1 BALP检测 取手指末梢血 30μl,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测定BALP活性(试盒由北京协和高山药业公司生产),测定值&<200U/L为正常,200-250U/L为可疑,251-300U/L诊断界限值。
1.2.2 血液生化检测 血清Ca、P为终点法,ALP为速率法,均采用空腹血清. Ca、ALP试剂由英国朗道公司生产,P为上海长征公司生产,用美国雅培SPECT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参照国内外有关标准及方法,以Ca&<2.13mmol/L,P&<0.95 mmol/L,APT&>250U/L为阳性。
1.2.3 X线检查 左腕关节掌上位X线片,按照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拟订的X线诊断标准判定正常和异常(分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2.4 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早期佝偻病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 72例经X线、临床诊断为早期佝偻病的Ca、P、ALP、AKP指标阳性率及将Ca、P、ALP分别与BALP作X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180例早期佝偻病各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
Ca |
P |
ALP |
BALP |
例数 检出率(%) P值 |
32 17.8 &<0.01 |
31 17.2 &<0.01 |
102 56.7 &<0.05 |
163 90.6 |
表2 BALP活性与佝偻病症状及X线检测的相关性
类别<?XML:NAMESPACE PREFIX = O /> |
观察例数 |
出现临床症状 例 % |
X线骨骼异常改变 例 % |
BALP≥250 U/L 例 % | |||
正常对照组 佝偻病组 |
160 180 |
0 180 |
0 100 |
0 130 |
0 72.2 |
23 169 |
14.4 93 |
3 讨论
以往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体征、X线片、血清Ca、P、ALP活性测定,但均有其局限性.如仅靠临床体征往往易对早期或不典型病例造成漏诊;血清生化检测,如ALP测定能发现部分早期病人,但缺乏特异性,敏感性不高[1]。文本资料显示,早期佝偻病患二儿血ALP阳性率为56.7 %,血Ca、P、受内分泌影响较大,调节机理复杂,早期佝偻病的血清Ca、P阳性率分别为17.8%,17.2%,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2],故血钙、磷的检测不能反映早期骨钙化的真实度,诊断意义不大。X线检查是佝偻病诊断和分期的主要依据,可反映患儿骨骼改变的程度,帮助临床对活动性佝偻病进行分期,但反复接触X线对患儿的成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家长不易接受。
从佝偻病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的改变来看,关键是成骨障碍,在成骨过程中要通过骨钙化的主要活性物质——骨碱性磷酸酶的催化作用,才能使长骨不断生长。如骨钙化一旦不足,成骨细胞不能及时钙化,失去活性而堆积,使成骨细胞代偿性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BALP相应增多,血浆中BALP的活性亦增高,这时测血清BALP的活性就可以精确地反映骨改变的极早期的情况,不但比ALP精确,而且更敏感,更特异。据报道,在佝偻病的生物学发病期(临床症状、X线检查均正常),BALP活性开始升高,占15.13%[3]。本组正常对照组160名健康儿童中,血BALP升高的发生率为14.4%,与文献报道相近,表明BALP活性升高比X线骨骼异常出现更早。
因此BALP检测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敏感、特异、准确、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应用于临床将大大减少漏报率、误报率,有利于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可作为一项简易的过筛实验替代传统生化指标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崇才、宫龙基 等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对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3(2):68
[2] 魏云霞、朱惠娟.骨碱性磷酸酶在早期诊断佝偻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1):99
[3] 易阜才,罗桂华.,骨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在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调查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1998,5(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