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DRG和ERG的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744 日期:2025-06-01 来源:论文网
关键字: 骨质疏松
  正常人峰值骨密度(以下用BMD)是推测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危险性的主要依据,BMD低下的妇女中约有60%会在绝经后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1,2]。对家系和双胞胎的研究分析证实BMD受遗传因素影响,VDRG(Vitamin d receptor gene)和ERG多态性与BMD的相关性是目前骨质疏松症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VDRG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
  1.1 VDRG多态性及分布
  Baker 等人[3]于1987年成功地完成了VDRG的克隆及表达,这个基因的全长约为1300个碱基对。以后的十年间,众多学者先后分别以Apal’ bsml TapI对VDRG的多态分布频率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它与BMD的相关性[4-9’16]。
  1.2 VDRG基因型与BMD的相关性
  Morrison等[1]的研究资料表明VDRG的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最强。以Bsml确定的基因型为例,具有b等位基因者其腰椎骨密度较高。而几乎所有BMD低于年青正常妇女2个标准差(即骨折阈)的绝经期妇女都具有B等位基因。但VDRG调节BMD的分子水平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Morrison等发表的VDRG3种基因型的有关情况是:BB型者的血浆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Bb和bb型妇女,BB型为134±42pM,Bb型为104±30pM,而bb型则为99±40pM。BB型妇女平均年龄63岁时其股骨颈的BMD下降两个标准差,而bb型妇女平均年龄到达71岁时才出现同样变化。BB型妇女绝经后18.4年其腰椎BMD即达到“骨折阈”,而Bb型妇女绝经后22年,bb基因型者更长至29年。在60岁以上的妇女中BB型者有74%BMD已达“骨折阈”,与此相比较bb型者仅有39%达到“骨折阈”。
  因此,Morrison等认为可以根据VDRG不同的基因型预测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度。同时他也提到不同种族间如美国黑人、白人和拉美人之间会存在差异。
  Hustmyer等[4’6](1994)除用Bsml外,还采用了ApaI和TaqI分别对单卵及双卵白人成年女性双胞胎进行了VDRG分型,并力图发现不同基因型与腰椎、股骨颈和前臂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论是VDRG多态性与健康成年女性的BMD无关。
  Lim等[7](1995)对长期居住在朝鲜本土上的朝鲜族妇女的VDRG基因型和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是bb型在全部人群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对照组为85.6%,轻型骨质疏松症组为84.7%,重症骨质疏松症组为87.6%,三者无显著差异。 bB型在全部人群中占极小一部分。对照组为1.4%,轻症者组占2.8%,重症者组0。Bb型出现频率居中,但3组间亦无显著差异。显然,依此结果是不可能如Morrison等建议的那样以VDRG基因型推测骨质疏松的危险度,对这一矛盾结果的解释可能就是种族差异了。
  Spector等[5](1995)的研究对象是206对白人女性双胞胎,年龄在59~60岁,用TapI酶切进行VDRG分型并测定BMD。研究结果显示tt组的腰椎,股骨颈,前臂骨及全身的BMD明显低于TT组和Tt组。结论是VDRG和BMD有相关性。这一遗传标记对于在绝经前判别妇女日后骨折的危险度具有潜在的意义。   Yanagi等[8](1995)对68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66名年龄相仿但未曾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妇女的对照分析结果是患病组BB型占23.5%,对照组仅为3.0%,患病组bb型占55.9%,而对照组的bb型高达86.4%,均有显著差异,与Morrison的结果相同。
  同为日本人的Tamai等[9](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无论是患病组还是对照组BB型者为数甚寡,而bb型则占绝大多数。健康对照组中bb型的平均骨密度明显高于BB型者;可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的平均骨密度却高于Bb型组。无论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还是健康对照组,bb型与Bb型相比平均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上述观察结果Tamai等人认为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的VDRG基因型与腰椎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他也指出由于研究对象与Morrison的有显著年龄差异,而且也没有把是否接受这Vit d3或钙剂治疗等因素考虑进去,所以不能就此否定Morrison等人的研究结果。对VDRG的多态性的研究应深入地进行下去,正如Hustmyer所说,或许VDRG的多态性与另一个与骨密度相关的基因连锁,而这种连锁在某些人群中受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而淡化了。
  2 ERG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
  ERG(Estrogen receptor gene)位于6号染色体的长臂上,长约140Kb,有8个外显子和5个功能区[11,12]。用BstUI对ERG进行酶切分型,白种人中Bb约占12%[15]。Han等[10](1997)对亚洲人的BstUI分型的结果为阴性。用PvuII分型,PP型占14.1%,Pp型占54.8%,pp型占31.7%,以XbaI分型,XX型占7.3%,Xx型占29%,xx占63.7%。
  Qi[13](1995)的结果显示pp型与妇女腰椎骨密度降低相关。Kobayashi等[14](1996)对238名志愿的日本健康的绝经妇女的研究表明PPxx基因型与腰椎骨密度有相关性。Han等(1997)则通过对朝鲜妇女的ERG研究证实各型与腰椎的骨密度不相关。在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之前、之后各一年间BMD和各项生化指标变化在各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各ERG型对BMD和雌激素的反应不存在各异的影响。
  相比于VDRG,对ERG的研究不多,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如Han等对ERG与BMD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问世,以助人们确立VDRG和ERG多态性与骨量、骨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为什么VDRG和ERG分别有多种不同类型?为什么在人群中基因型的频率各异?骨质疏松进展史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人们有望在将来对骨质疏松症日益增长的流行趋势发起有力的反击。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