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1]。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身体各器官复原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产妇由于妊娠和分娩的巨大应激反应,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坐月子”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知识的缺乏和一些陈规陋习,特别是忽视婴儿的早期教育将影响母亲及儿童一生的健康与智力开发。观察产妇各器官恢复的情况及心理状况,实行健康教育,指导产妇采纳全面合理的营养方案及护理和喂养新生儿的方法,从技术上指导与精神上鼓励产妇科学合理“坐月子”,建立有利于产褥期产妇康复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2]
1 产褥期妇女生理变化
产褥期内,产妇的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持续处在一个复旧状态,其中,生殖系统的变化最大,需从妊娠引起的所有变化中逐渐恢复至孕前状态。主要包括子宫的复旧,恶露的排出及阴道盆底组织的恢复。而乳腺则在妊娠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旺盛的泌乳阶段。
2 产褥期妇女心理变化
在产褥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产妇的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生理、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都可影响产妇的心情[3],如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因分娩和在医院睡眠不足而引起的疲劳;对出院后是否有能力抚养婴儿的焦虑;对自己失去魅力的恐慌;以及居住条件、家庭经济负担、夫妻感情、亲属的支持和帮助、产后医护人员照顾、产后康复情况等[4]。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在农村性别偏好的现象还存在,孩子的性别会影响产妇的情绪,以上各种因素所致的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产妇身体的康复,而且还会抑制乳汁的分泌,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产褥期精神障碍[5]。近年来报道,产后抑郁发生率在国外大多在30%-75%之间[6],在我国,有21.5%-61.1%的产妇经历过产后情绪不稳和抑郁症[7]。大多数的病例需要医学专家的治疗,如果没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常可导致产妇自杀[8]。
3 产褥期保健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也在提高,但总的来说,人们的健康意识仍相对淡薄,大部分产妇仍遵循传统的“坐月子”观念。使产褥期保健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重点仍放在疾病的治疗上,对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健康指导投入较少。产褥期的保健工作主要通过产后42天访视来实现。根据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城市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6.4-61.8%,平均访视次数为2.6次,农村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0.4-61.8%,平均检查次数为2.1次,全国的产后访视率为53.3%,导致许多产妇对产后保健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保健从医院过度到家庭的过程中出现了脱节[9]。除访视次数少之外,我国产后访视还存在着访视时间安排欠妥、访视技术欠熟练、缺少健康教育或者宣传力度不够,产妇满意度低等问题[10]。另外,大部分产妇在产后仍遵循传统的“坐月子”观念:如禁吃水果、蔬菜,多吃肉;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脚,不洗澡等;不能下床走动;同时要紧闭门窗,防止冷风吹入等,使传统月子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如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良、母乳不足、过度肥胖、精神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了产妇产褥期身体的康复。产褥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保健意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应该受到重视。但一直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忽视了对产褥期妇女卫生服务的投入,基层卫生机构常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务[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与保健需求也不断提高,她们不仅需要整个孕期及产时的母子平安,还需要产褥期高质量保健服务。
4 产褥期保健新模式
尽管产褥期保健对产妇和新生儿都非常重要,但相对于产前检查和分娩,关于产褥期保健的研究却很少,并且缺乏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均希望加强产褥期的研究[12]。产褥期保健的新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产褥期保健内容涉及到产妇的生殖系统恢复,形体恢复,心理干预、母乳喂养的指导,宣传正确的产褥期生活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家属进行个性化指导等。目前国内常见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现代月子中心” 汪锡文等报道[13]产妇在医院月子中心 “坐月子”,环境安静,医护人员从技术上与精神上鼓励母乳喂养,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专业营养师调配的食谱使产后饮食更科学,更合理,营养更均衡。多功能健身房及形体操的专业指导,让产妇体形迅速恢复,产后服务模式的改变,让产妇心情舒畅,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观察产妇各器官恢复的情况及心理状况,指导产妇全面合理的营养、新生儿护理和喂养。科学合理的“坐月子”,使初为母亲的产妇满月后,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特别是开展了新生儿游泳、抚触及体能训练,为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打下了基础。
4.2 产后家庭保健服务中心 李伟兰等报道[14]通过自出院后第一天开始,由“产后家庭保健服务中心”派出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士进行一对一的上门服务,为母婴继续服务2至5天。
如母婴情况良好,保健服务结束,转为产后访视对象。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不良习俗及健康问题,能及时帮助母亲纠正不良习俗,提高产妇自我管理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离开医院嘈杂的环境,回到自己温馨、安静的家中,生活方便,利于休息,便于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利于恢复。
4.3 家庭医疗保健服务 王善林报道[15]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在产妇出院后,按其需要的时间上门访视,一般每隔5-7天上门一次,访视内容包括评估产妇的康复状况和新生儿的生长及发育情况,根据评估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母乳喂养、新生儿观察与护理、产褥期保健、产后活动等,通过家庭访视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满足了母婴需要,并能在访视中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从而降低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4.4 产后恢复治疗中心 吴江平等报道[16]为产褥期妇女提供包括生殖系统和形体恢复在内的人性化产后恢复治疗,内容包括乳腺疏通、子宫复旧、卵巢恢复、子宫颈阴道壁恢复、产后性和谐调整、腹部体恢复、臀部形体恢复、大小腿形体恢复、产后疲劳恢复等。安排专门车辆接送产妇来中心治疗,对少数来院有困难的产妇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服务,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治疗过程中,与产妇进行交流,解答产妇在产褥期内的常见问题,宣传健康的产褥期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产褥期保健质量,还提高了产妇和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4.5 产褥期多种形式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促进促进母婴健
康 张缨等[17]报道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多种形式的专业性的延伸服务,产妇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服务形式,产妇遇到问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通过咨询电话、发短信、网上交流等方式,得到母婴保健专家友善的帮助,获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母婴保健服务指导。根据需要也可以请母婴保健专家上门服务。通过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帮助支持,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关爱,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产后康复及心理状况,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巧掌握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4.6 Orem自理模式在产褥期保健中的应用 Orem[18]理论以自我照顾为中心,认为个人应对与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产褥期的妇女虽然角色有所改变,本身却具备不同程度维持健康的能力。Orem自理模式帮助产妇树立并加强自理观念,通过与产妇及家人的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产妇不仅应生活自理,还应尽力照顾新生儿。帮助产妇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产妇适应角色转换,尽快进入母亲角色。评估产褥期妇女的自理需要及现有知识,确定其健康教育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或通过护理人员与产褥期妇女直接进行交流,收集有关资料,评估产褥期妇女文化背景及其对产褥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产褥期妇女的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针对不同人群及特定的宣传教育内容,可选用相应的方法。自我护理服务能够把人从医疗服务机构的被服务者变成自我健康的自我服务者,从而减轻家庭负担,降低医疗费用,使产妇权利与尊严得到更高程度的尊重。
综上所述产褥期产妇要适应生理变化,要进行心理调整,承担母亲的新角色,急需掌握大量的自我保健和新生儿护理等知识,现有的产后康复治疗大都局限在住院期间进行,出院后缺乏有效、连续的产后康复治疗和指导,医院与家庭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满足家庭对母婴保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内外对产后康复治疗向家庭延伸服务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探讨如何促进产妇在产褥期产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5.
[2] 潘迎,武明辉,杨美英,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89-91.
[3] 张秀泉.产褥期保健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267-268.
[4] 戴钟英,蒋式时.重视妊娠和产褥期妇女的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21.
[5] Cunningham FG(著),段涛,等(译).威廉姆斯产科学[M].第2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8.
[6] 穆光宗,陈俊杰.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J].人口研究,1996,3(20):25-33.
[7] Seyfried LS,Marcus SM.Postpartum mood disorders[J].Int Rev Psychiatry,2003,15(3):231-242.
[8] HalbreichU.The etiology,biology,and evolving pathologyofpremenstrualsyndrome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3,28(suppl3)55-99.
[9]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642-645.
[10] 陈利.产后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1995,10(2):83·253·医学综述2008年1月第14卷第2期Medical Recapitulate,Jan 2008,Vol.14,No.2.
[11] 郑金庆,张蕴,金辉,等.周至县1992年妇女围产期保健情况调查[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5,16(2):171-173.
[12] 王晓莉.妇女产褥期特殊行为.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74.
[13] 汪锡文.月子中心产妇的健康教育.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75-76.
[14] 李伟兰.谈产褥期的保健.医药卫生,2000,3:35-36
[15] 王善林.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模式的初步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94-1695.
[16] 吴江平.产褥期保健新模式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27.
[17] 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8-501.
[18]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杂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