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274 日期:2025-05-1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50 例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及异丙酚行镇静治疗,采用Ramsay评分监测镇静水平, 调整镇静药用量,使Ramsay评分2-4 级之间。结果:镇静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静后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有所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有所增高(P<0.05),无护理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结论:对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给予良好的镇静治疗、监测,能有效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改善病情。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镇静;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ffectiv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eda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s in ICU. Methods 50 patient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s in ICU were treated with sedative drugs. The scores of Ramsay were controlled within 2-4. Results The haemodynamic of the patients variables were stabilized during sedation. The heart rate(HR)and respiratory rate(RR) had obviously declined(P<0.05) while the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aO2)had obviously increased(P<0.05). No obvious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sedation were found. Conclusion Effectiv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both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and decreasing the nursing complication.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dation; nursing
   重症监护病房(ICU) 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 往往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 多数不能耐受人工气道或某些特殊的通气模式, 常产生人机对抗, 不能达到机械通气的目的,反而增加耗氧量, 加重病情[1],需要进行适当镇静。但过度的镇静会影响患者呼吸功能, 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增加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2]。许多ICU为避免镇静过深或镇静药用量过大,通常都是采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烦躁和逆反心理, 而且对于意外情况发生的预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这些病人,做好镇静状态相关的监测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笔者对近年来我院ICU 50 例机械通气镇静患者进行总结, 探讨机械通气镇静状态下对患者的监测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ICU 病房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2 例, 女性18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腹部外科术后31例,胸部外科术后9例,多发性创伤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心脏骤停复苏后3 例, 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手术1例。50例患者中气管插管41例, 气管切开9例,且所有患者均应用机械通气,无长期服用抗癫痫药、镇静药史, 本次发病前无明显精神障碍。
  1.2 方法: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选择咪唑安定及异丙酚行镇静治疗。首剂咪唑安定以3-5mg 静推或异丙酚以1-3mL静推; 而后用输液泵持续输注。每组患者持续微量泵泵入异丙酚和咪唑安定, 使患者使Ramsay评分在2-4级。Ramsay 镇静分级法具体如下: 1 级, 忧虑、焦躁、不安; 2 级, 合作、安静, 可接受机械通气; 3 级, 镇静, 有反应能力, 仅对大声命令有反应; 4 级, 入睡, 仅对眉间轻弹有反应; 5 级, 入睡, 对眉间轻弹迟钝; 6 级, 对眉间刺激无反应。治疗过程中每30min评估1次镇静效果,并注意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
  1.3 统计学分析:镇静前后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别标准,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本组患者镇静后采用监测Ramsay评分,调整镇静药用量,使Ramsay评分2-4 级之间,镇静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静后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有所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有所增高(P<0.05),但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变化(P>0.05), 无护理并发症及意外发生,见表1。


  表1 镇静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

转贴于    注:P<0.05
  3讨论
  3.1镇静治疗的疗效评估:  镇静治疗对于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非常必要, 但是必须注意镇静药物可能带来的危险。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可以保证患者以安全和舒适的状态度过ICU 机械通气治疗过程, 而镇静深度的评价对于指导ICU 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使Ramsay评分,通过调整镇静药用量,使Ramsay评分2-4 级之间,镇静治疗后降低了因心率,改善了氧合。可以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并易于管理, 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小护理工作的难度和负担, 尽可能避免意外情况和非技术性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预后。
  3.2 镇静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前常用的Ramsay 镇静分级法,要求在护理中要有一详细的评估。同时由于镇静类药物对心血管及呼吸有抑制作用[3], 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呼吸、血压、心率、意识等变化,每30~60min 对患者各项指标评估一次,据此调整用药,使患者镇静深度维持在2~4级之间,防止镇静过浅或过深, 对于高龄和基础心肺功能较差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镇静药用量及速度,优质的护理是保证良好镇静效果的基础。长期应用镇静剂的患者,每天上午应减浅镇静深度,使患者恢复到能对指令做出正确应答后再予加深镇静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接受镇静治疗的患者依然需要加强监护, 病房内的刀、剪等锐器要妥善保管, 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4]。
  镇静过程中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位置, 寸带固定气管插管不宜过紧,以能放1指或2 指为宜,以防管腔变形。定时测量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 并做好记录, 避免气管插管移位或脱出。口腔内要用牙垫固定, 防止病人烦躁时咬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镇静药使用后呼吸动力学的变化, 如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及吸气、呼气阻力是否改善等, 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信号。由于患者使用镇静药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 肺的自洁能力降低, 肺部分泌物不能排出,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气管插管通畅, 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的湿化, 避免形成痰痂。同时给病人定时翻身、叩背,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使用镇静剂后患者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 且镇静状态下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各种反应均减弱,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应根据情况每2h帮助患者翻身1次, 防止压疮的发生;并进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妥善固定各种管线,防止脱落。

参考文献


[1]郭奕萍. 咪唑安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观察[J] . 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4) : 614- 615.
[2]Jacobi J, Fraser GL, Coursin D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sustained use of sedatives and analgesics in the critically ill adult[J]. Crit Care Med, 2002, 30(1) : 119- 141.
[3]袁铁英, 张军, 史媛媛. ICU 危重病人镇静治疗中的护理[J] . 吉林医学, 2007, 28(8) : 976.
[4]阮春红. 镇静治疗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2008,3:15-1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