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比观察对两组的焦虑状况。结果:观察组的焦虑得分为(40.44±5.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80±8.0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情绪具有明显缓解和改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P I C C 置管;焦虑;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性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PICC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大部分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1]。因其具备最大程度地降低发疱剂和刺激性的抗肿瘤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血管、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在我国也得到接受并逐渐推广,已成为中长期输液的首选静脉输液工具[2]。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月我院PICC置管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78±15.85)岁。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14例,高中及中专的10例,大学及以上的9例。对照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68±15.45)岁。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18例,高中及中专的15例,大学及以上的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术前通过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告知患者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置管的操作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介绍PICC导管的适应征、目的、操作规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等,以便于患者及家属知情和做好充分的准备,消除患者对置管的焦虑和不安心理,积极配合插管。
1.3 评价指标 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 对PICC前后30-60min的焦虑程度进行测评。S-AI每项进行1~4级评分: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计算S-AI的累加分,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80,反映状态或特质焦虑的程度,总分超过国内常模即为异常,分数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 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前的观察组、对照组及常模焦虑情况的比较见表1。
2.3 PICC后的观察组、对照组焦虑得分的比较见表3
3 讨论
PICC置管术是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使用刺激性、毒性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等病人及早产儿。它可以极大地减轻长期输液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保证各种药物和营养液的及时摄入和患者化疗治疗的顺利进行[3]。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相对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CVC)而言,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4]。PICC置管成功后,如果护理得当,可以维持一年之久,能大大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并发症,并具有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外渗、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受大广大肿瘤化疗患者的好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6]。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用简单易懂的话向患者讲解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告知患者置管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的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积极配合,曾加置管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7]。
参考文献
[1] 董淑华,王建荣.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38(9):719.[2]赵洁.白血病患者应用改良的PICC的护理9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9,19(11):11.
[3] 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等.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11):31.
[4] 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9,36(10):785-786.
[5] 王晓娅,徐氚,倪柳琴,等.PICC术外测量方法的改进[J].
理研究,2009,14(9):154.
[6] 袁玲,李蓉梅.PICC置管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2(10):945-948.
[7] 陶立芳,袁玲,陈颖君,等. PI 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J].护理研究,2005,29(1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