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痫 抽搐 催产素
子痫抽搐进展迅速,严重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展的最严重阶段。我院从2002年9月—2006年9月共治疗子痫26例,按其发病情况,诱发因素,抢救治疗等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06年9月我院住院分娩者6216例,发生子痫者26例,发生率为0.42%。其中妊娠子痫21例(80.77%),分娩子痫3例(11.54%),产褥子痫2例(7.70%),平均发病年龄为23岁,最小17岁,最大42岁。初产妇23例(88.47%),经产妇3例(11.54%)。
1.2 发病与孕周关系 28~33周2例,33~35周2例,大于35周22例。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为:1—3月份8例(30.77%),4—6月份2例(7.70%),7—9月份1例(3.85%),10—12月份15例(57.70%)。
1.3 产前检查情况 孕期产前检查8次以上者为接受系统检查,共2例(7.70%),2次者为未接受产前系统检查15例(57.70%),次数在两者之间为接受产前检查不系统,共9例(34.62%)。
1.4 主要临床表现及化验 26例子痫中,发生抽搐次数1次者22例,2次者2例,3次以上者2例。入院时神智不清者2例,清醒伴头痛者24例,入院时平均收缩压150~180 mm Hg,平均舒张压100~120 mm Hg,尿蛋白+者2例,++者4例,+++及以上20例,其中血小板减少者2例,血尿酸及肌酐升高者10例,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者20例,红细胞压积升高者15例。
1.5 治疗
1.5.1 控制抽搐:常规使用硫酸镁解痉治疗,首次负荷给药5 min静脉注射25%硫酸镁20 ml+5%葡萄糖20 ml,然后维持给药静脉点滴硫酸镁15 g+5%葡萄糖500 ml,滴速1~2 g/h,安定10 mg 2~3 min静脉推入,抽搐仍不能控制者再考虑冬眠一号1/3剂量+25%葡萄糖20 ml静脉缓注,20%甘露醇250 ml于30 min内静滴,4~6 h后酌情重复给药。
1.5.2 预防并发症:严格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经上述处理,舒张压仍高于110 mm Hg者口服心痛定10 mg,如有心衰可用速尿和西地兰静脉注射。
1.5.3 适时终止妊娠:原则上抽搐控制2 h,即可终止妊娠。进入产程,可严密监测待产。宫颈成熟者,人工破膜及滴注催产素引产,应对产妇及胎儿进行严密监护。宫颈不成熟者,考虑进行剖宫产,对于子痫病人剖宫产指征可适当放宽。
2 结果
26例子痫孕妇中,进行会阴侧切,胎吸或产钳助产分娩3例(11.54%),剖宫产23例(88.47%),仅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病人及新生儿临床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子痫的预防 妊高征病因至今尚不清楚,有关学说较多,给预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资料表明子痫多发生于初产妇,进入围生期后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足月妊娠后发病率高。子痫发病与气候有关,在气温比较稳定的季节发病率较低,而气温易变的春冬季发生率较高,产前未接受系统检查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孕妇应在孕三个月开始接受产前检查,特别是初产妇进入围生期后系统检查,在气候易变的季节作好重点监护,以预防子痫的发生,通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展[1],防止子痫的发生,以保障母儿的健康。
3.2 控制抽搐 抢救子痫的关键要控制抽搐,而控制抽搐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首选硫酸镁解痉,近年对抽搐的解释认为与钠泵失灵有关,钠泵不能正常运转,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增多致脑细胞水肿,同时钙离子转向细胞内使脑细胞兴奋性增强导致抽搐[2]。硫酸镁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解除血管痉挛,减轻血管损伤,松弛骨骼肌,缓解血管痉挛状态并改善氧代谢。硫酸镁的降压作用不明显,必须大剂量才能有轻度短暂的降压效果,而大剂量如不做镁离子监测,有发生镁中毒的危险,因此主张综合用药。安定有镇静、松弛肌肉、抗惊厥作用,使用甘露醇可减轻脑水肿以降颅内压,也有助于控制抽搐。
3.3 终止妊娠时间和方式 终止妊娠的时机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后的反应及胎儿成熟度等,本文观察多数子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受累,因此原则上一旦抽搐控制,即应考虑终止妊娠,本文病例一半以上病情稳定后24 h内终止妊娠,对于孕周小于35周,以控制抽搐为主,胎儿不成熟,可暂不终止妊娠,积极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同时严密监护,一旦病情反复应及时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子痫发作后如宫颈不成熟者,应考虑选用剖宫产,本文病例放宽剖宫产指征,子痫剖宫产率占87%,进入产程,可严密监测待产,宫颈成熟者可考虑催产素滴注及人工破膜引产,缩短第二产程,行胎吸或产钳助产,避免抽搐发生。
【
参考文献
】[1] 全国妊高征科研协作组.全国妊高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5(2):67.
[2] 田翠华.妊高征的防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9):558.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