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媒介从横向与纵向的不断扩大与延伸,使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空前活跃的态势。相对应的,新闻舆论格局也得以发生质的变化与提升。从单一媒介下话语权的垄断,到现在新媒介层出不穷,给长期得不到释放的汹涌民意提供了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也给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搭建了多向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使当前新闻舆论生态呈现出开放、繁荣、可控的良好局面。
在全媒体环境中,媒介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众多事件的引爆及发展提供了传播互动平台。民间舆论场,在全媒体的辅助下,不断参与、甚至影响着社会议题的发展变化。官方舆论场,在全媒体的辅助下,得以更全面了解民意,得以对上提供最准确的参考决策,同时也使得其能在合理的限度内,把控、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态的正常化前进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媒介的发展,两个舆论场之间才得以尽可能的弱化对峙色彩,相互渗透,彼此交换意见,形成时聚时散的共进发展局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把“新闻宣传工作 ”改为“新闻舆论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闻舆论认识的一个新高度。当前新闻舆论的指导思想逐渐完善,工作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 2016 年 2·19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用 48 个字高度概括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新闻舆论战线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此次会议也成为相关从业者思想层面的一次洗礼,也为我国新闻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导航灯。
.......................
1.2 研究综述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力度后,与新闻舆论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呈现质的提升,但是就学界对新闻舆论的研究内容纬度来讲,主要集中在新闻舆论指导思想研究、新闻舆论监督与引导研究、以及新闻舆论工作等层面的研究。对结合媒介与新闻舆论之间的关系、新闻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等层面研究相对较少。现对相关研究综述梳理如下:
1、新闻舆论史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新闻舆论发展的讲述,较为权威的即《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著。该书主要讲述我国古代与现代新闻舆论的发展。古代时期媒介主要是报纸,而报纸多流通在官宦阶级之间,尚未成为民众的耳目喉舌,也不是舆论传播载体。故古代时期新闻舆论基本可以忽略。进入现代时期,报纸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开始被各个阶级所使用,流通面广,成为民众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建国前时局的复杂多变性,媒介也成为主要的舆情场所和执政党主要的舆论引导方式。 另,也有少部分此类研究,但只是局限于对该书的分析,如,李琛《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等。
2、新闻舆论指导思想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使我国新闻舆论指导思想实现了重要的突破与完善,相对应地学界对我国新闻舆论指导思想的研究也呈现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局面,特别是国家层面新闻舆论指导思想的逐渐成熟,从而引起学界对习近平舆论观研究的热潮并呈现递增趋势。在知网中,以“习近平、新闻舆论”为关键词并采用高级检索,截至 2018 年 2 月 9 日,知网共有 823 篇期刊,10 篇硕士论文。如,
郑保卫《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童兵《从范畴认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网络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讲话提出的十对范畴的思考》等。
......................
第二章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的诸要素
2.1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的媒介
传统媒体主导时期,广播、电视、报刊是媒介的三大支柱,占据着媒介市场的绝对份额。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融媒体技术的成熟加速了丰富多样的全媒体时代到来,给新闻舆论的内容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种可能。目前,在新闻舆论的媒介载体第一梯队,仍是以广播、电视、报刊的传统媒体为主,利用其权威性、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采编成熟等优势,及时发布当前最新国家政策、战略和思想。在新闻舆论的媒介载体第二梯队,则是以两微一端一网为主。利用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的媒介优势,及时向公众解读最新国家政策、战略和思想,以及及时发布突发舆情事件的权威性信息。在新闻舆论的媒介载体第三梯队,则是以各类短视频平台、知识社区或 VR/AR 虚拟设备等融媒体为主,利用其圈群化、专业化和感官冲击强等优势,通过科学互动讲解、人物形象化处理、场景虚拟还原等方式引导舆论的正向化传播。在各种媒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全媒体立体化的新闻舆论媒介格局。
2.1.1 新闻舆论媒介载体第一梯队:广播、电视、报刊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三大传统媒体承载着各方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舆论传播的全部。马克思曾经在《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中说:“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方向。”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机一度成为互联网来临之前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媒介组织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合理安排,使电视不仅成为公众日常消遣娱乐的工具,更是公众了解国内外信息前沿的主要媒介。通过电视这一媒介体现的新闻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特别是对于伴随着《新闻联播》一起成长的 70 后、80 后来讲,晚饭后一家人观看《新闻联播》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通过电视所生成的新闻舆论依旧影响着大多数公众。
.........................
2.2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的主客体
2.2.1 新闻舆论的主体:政府及媒介组织
新闻舆论的主体,主要是指新闻舆论的生成者是谁,由谁生成并促进新闻舆论的传播发展。就当前学界研究来看,对于新闻舆论的主体较多的学者认为是新闻媒体,如,丁柏铨和李春阁认为:“新闻舆论的主体是新闻媒体。”邓海荣认为:“新闻舆论的主体是新闻媒介组织。”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这个背景之下,现阶段新闻舆论的生成主体应包含政府和新闻媒介组织两个层面,之所以加入政府这一生成主体是因为当前新闻舆论不仅仅是媒体层面的一个发声,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开始主动对外发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逐渐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突发舆情应急机制,通过提升政府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打通官方政务互联网+媒介渠道,开通各类社交官方号,主动对外发声或互动。其中部分政府部门在一定权限内可直接通过网站对外发布一些评论。
新闻舆论的另一个生成主体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则是新闻媒介组织。新闻媒介组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集体,众多媒介组织对某一新闻事态的齐发声才形成新闻舆论。因此,新闻媒介组织更符合新闻舆论的主要主体。从广义上来讲,这一主体应包含所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新闻媒介组织。狭义上多指执政党直接领导的媒体。媒体要坚定做好党和人民忠诚有力的耳目喉舌,坚守党性原则,切切实实的讲好中国声音,引导舆论发展。
全媒体的出现使新闻舆论的主体特征也发生一些改变。从数量上来讲,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舆论生成主体已得以量的提升,除各级党报、广播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商业企业性质媒体在新闻舆论的生成及传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形式上来讲,全媒体赋予了新闻舆论主体拥有更多的内容表达形式,从单一化的媒体表达或书面问题表达,转向多介质、多互动、图声文像齐聚的“最全”表达形式。也正是由于全媒体的“最全”,使新闻舆论主体之间的聚散离合更为明显和频繁。在全媒体的作用下,网络舆论议题的增多与全民的热议构建了新闻舆论主体之间频繁聚散离合的条件。
.......................
第三章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的内容生成 .............................. 16
3.1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生成的内容结构 ........................... 16
3.1.1 时政类新闻舆论 ........................... 16
3.1.2 经济类新闻舆论 ...................... 17
第四章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的扩散与流变 ............................ 30
4.1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扩散方式多元化 ........................... 30
4.2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扩散过程中的流变 ......................... 32
第五章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生成与传播的困境 ........................ 36
5.1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生成与传播依然复杂 ....................... 36
5.1.1 媒介多元泛化造成的主体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 36
5.1.2 后真相时代的眼球经济影响凸显 ........................... 37
第五章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生成与传播的困境
5.1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生成与传播依然复杂
5.1.1 媒介多元泛化造成的主体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
第六章 结论
对新闻舆论展开研究的前提则是对新闻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逻辑梳理。笔者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并结合新时代的大环境之下,对全媒体和新闻舆论的主客体、受众等要素进行逻辑建立,并认为全媒体已深深影响着新闻舆论的生成和传播。经过前文对新闻舆论生成的内容分析来看,五种新闻舆论类型囊括了所有新闻舆论。但发现这五种新闻舆论之间的生成要素与生成逻辑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类事件对公众影响程度不一所导致。如,经济类新闻舆论和社会类新闻舆论要明显复杂于其他三类。通过对这五类新闻舆论的生成要素与生成逻辑进一步梳理和新闻舆论实际生成的探讨,笔者得出新闻舆论的两种周期和两种阶段的划分更符合现实新闻舆论的发展现状的结论。
从新闻舆论的传播扩散来看,全媒体从全方位、全形态、全时段三个层面丰富着新闻舆论传播渠道和方式。这给实现新闻舆论的“四力”增添了足量的强心剂。同时,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在新闻舆论的传播扩散中也难免会发生一些正向和负向的流变。在新闻舆论的生成与传播中,两个舆论场域的共进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民间舆论场促进了公众多元意见的表达,倒逼政府良政善治,但是也因信息不对称、参与者的参差不齐,极易在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下被资本或不法分子所利用引起舆论失衡,这就反向助推官方舆论场的参与并修正。在新闻舆论的传播扩散过程中,官方舆论场则应积极听取吸纳民间舆论场意见,参与场域间互动,利用全媒体技术,以报道客观真实内容为基础,及时占领信息制高点,引领新闻舆论发展的航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