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民日报》奥运记忆的内容建构
1.1《人民日报》奥运报道历史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一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到北京来参加奥运会?”①“奥运三问”的提出,开启了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畅想。1932 年第 10 届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出现了中国人,他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自此,开启了中国的奥运记忆。
《人民日报》报道奥运的历史要追溯到 1956 年,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搜索“奥运”,按照日期排序,在得出的结果中显示,《人民日报》于 1956 年 12 月 1 日以《美苏乌法四队将争夺奥运篮球赛锦标 英美苏选手分别获得三项径赛金牌》为题,报道了关于奥运会的新闻,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奥运”的字眼。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地位较低,作为旁观者,《人民日报》对奥运的热情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体育代表团于 1984 年第一次全面参加了奥运会。1984 年 7 月 29 日,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洛杉矶开幕,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开幕当天便夺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并成了奥运史上第一个获得金牌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于 1984 年 8 月 4 日以《中国人的骄傲》为题进行报道,记录了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之后的感想及影响,将运动员夺冠的个人荣誉与国家实力结合在一起。奥运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又发表题为《各行各业都要象体育战线那样鼓励冒尖》的文章,将奥运精神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搜索发现,自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起,《人民日报》对奥运会的报道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从 1984 年第一次以团体形式参加奥运会到 2008年成为东道主,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民众对奥运会的记忆从陌生到记忆深刻,这与媒介的报道息息相关。
.........................
1.2《人民日报》奥运记忆的内容构成
1.2.1 报道体裁:通讯比例逐届上升
“消息”通过客观陈述事实,为受众提供直接的新闻资讯,成为构建奥运记忆的基础。“通讯”则运用多样化的表达风格,深度挖掘表象背后的本质,为受众提供更加详细的记忆内容。“评论”是媒体通过自身的平台表达观点的常用方式,“评论”中的观点体现《人民日报》建构奥运记忆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形成记忆的表征上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为之后记忆的提取和回忆提供了基础。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进行奥运记忆建构时所使用的三大类报道体裁中,通讯比例逐届上升,消息呈现递减趋势,评论类新闻所占比例整体上升。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有效样本中,《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的报道以消息类新闻为主,在 243 篇有效样本中,消息类新闻 154 篇,占 63.4%;通讯类新闻 67篇,占 27.6%,评论数量较少,共 22 篇,占 9%。
2012 年伦敦奥运会《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的报道以消息、通讯类新闻为主。在424 篇报道中,消息类新闻共 218 篇,占 51.4%;通讯类新闻 175 篇,占 41.3%,评论数量较少,共 31 篇,占 7.3%。
与前两届奥运会相比,2016 年里约奥运会《人民日报》奥运特刊通讯类新闻增加,以讲述选手比赛的幕后故事为重点。在 197 篇报道中,通讯类新闻共 93 篇,占47.2%;消息类新闻 69 篇,占 35%,评论共 35 篇,占 17.8%。
.........................
第二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奥运记忆的内容建构
2.1《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奥运报道历史
2009 年 8 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线,面向公众开放注册。社交平台的建立为公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场所,新浪微博的影响力也随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扩大。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具有的时效性、多元化、沟通性等特点,使得传统媒体的地位开始受到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选择融入其中,许多传统媒体纷纷注册官方微博,开始了在社交媒体中的探索。《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代表国家、政府的声音,一直在传统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人民日报》选择顺应时代潮流,注册官方微博,力图在社交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民日报》正在酝酿开博,结果一场大雨让它提前与受众见面了,2012 年 7月 22 日 4 时 58 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正式发布了第一条微博,微博内容关注当晚北京暴雨的情况,为北京加油,向救援者致敬。从发布时间来看,@人民日报与纸质版《人民日报》相比,没有固定的发布时间,根据新闻发生的时间而定。从发布内容看,2012 年 7 月 22 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城市交通受到阻碍,居民安全受到威胁,许多网友纷纷通过微博提供协助,@人民日报的这条内容,关注当时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人民日报在简介中写道:“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参与”“沟通”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最显著的特征,“记录时代”则表明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中,《人民日报》愿意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一如既往地完成媒体的使命。
尽管在微博创建三年后,@人民日报才正式上线,但是经过短短一年的运营,@人民日报便在社交媒体中获得重要席位。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统计,@人民日报在2013 年媒体微博年度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截止到目前为止,@人民日报拥有的粉丝量已经超过 5500 万。
新媒体的格局在不断变化,微博的传播影响力仍在扩大,@人民日报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微博之一,其发布内容具有研究价值,本章将对《人民日报》在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期间发布的微博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中@人民日报奥运记忆的内容建构。
..........................
2.2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奥运记忆的内容构成
2.2.1 报道形式:文字、图片、链接多种形式并存
微博这一媒介的传播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 2009 年 8 月正式上线到 2016年 11 月,新浪微博发布器的限制是所发表文字必须在 140 字以内。从样本统计结果来看,2012 年@人民日报开通之初所使用的报道形式主要包括文字报道、文字与图片结合、文字图片加链接以及文字加链接的形式。2016 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延续了 2012 年微博报道的形式,另外新增文字加视频的报道形式,体现出微博报道的新变化。另外,2016 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视频直播成为社交媒体报道奥运的新兴方式,@人民日报也使用视频直播方式对选手进行赛后采访,为受众提供实时信息。
........................
3.1 奥运记忆的接延...............................35
3.1.1 聚焦开幕式...................................35
3.1.2 重视奖牌数....................................35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奥运记忆建构的反思...............................45
4.1 社交媒体重构语言秩序.................................45
4.1.1 个体权利的赋予...................................45
4.1.2 多元话语的竞争..........................45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奥运记忆建构的反思
4.1 社交媒体重构语言秩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对集体记忆的构建产生影响,传统的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4.1.1 个体权利的赋予
“信息方式所标明的交往实践构建了不稳定的、多重的和分散的主体”①,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平台为虚拟主体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在新的场域中,以往处于被动位置的受众成为记忆建构的参与者。
印刷媒介时代,受众处于被动状态,接受媒介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为以往的被动接收者提供了发言的平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个体权利。由互联网打造的公共空间成为无数虚拟主体自由发言的场所,记忆书写主体改变着记忆内容的建构。
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新媒体中,“个体在逐渐培养出大量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不断生产信息”②,2012 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所发布的微博内容与纸质版《人民日报》保持一致,虽然利用了社交平台进行奥运记忆的建构,但是,这种固化的转移只是@人民日报的初步尝试。四年后的里约奥运会,社交平台所呈现的景象非同寻常。此起彼伏的热点话题,不断出现的“网红体育明星”,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 里约奥运报告》,在内容与互动方面,奥运相关话题总阅读量为 1037亿,奥运相关话题的总讨论量是 6195 万,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亿万网民的参与,这些处于公共空间的虚拟主体在公共空间中充分享受着权利。
....................
结语
网络环境中,《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第一大官方报纸,在创新改革中一直为同行树立榜样。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到 2016 年里约奥运会,
12 年的时间跨度,《人民日报》在奥运记忆的建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这源于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盛,同时也与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日益增加的幸福感密不可分。纸媒与微博的共同存在,为奥运记忆的建构呈现不同的视角。纸媒的系统化、结构化呈现能够为个体提供比较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构建奥运记忆。微博中,技术的进步赋予个体发声的权利,虚拟个体在社交平台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解构。在阅读、讨论奥运新闻的过程中,虚拟个体通过独特的角度,进行意义的解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的增加使集体记忆的资料库在总量上愈加丰富,但是纷繁多样的信息与接收主体的注意力并不能等同,信息就像无底洞围绕着个体,“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只有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奇观’才能够在注意力竞夺中优胜劣汰地浮现出来,而强调逻辑和解构的深度描写正在渐渐被人们所冷落、遗忘”①。因此,在网络发展愈加迅速,社交媒体逐渐成为记忆建构的场所之时,作为媒介,如何在多重、分散的环境中进行记忆的建构,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