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民工文学理论基础
1 民工文学概念
民工是内地所特有的词汇,对于其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综合看,最主要的解释就是:一,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二,民工即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三,民工,并非只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只要你是务工人员,不管是农业户口还是城镇户口,都叫民工。
在本文的论述中,采用了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民工概念,即具有农业户口,却在城市或者城镇从事着非农业工作的农民工人。据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部门的发布,目前我国广义上的民工数量大约为 2.5 亿人。
从人类历史发展史看,农民在产业化趋势下逐渐发展成为民工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必然会经历的历史阶段。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其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从而有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于城市的产业化劳动”。农民离开土地,虽然使自耕农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困难,但是却也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农民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转变为产业工人。由于我国存在特殊户籍的现象,我国的民工产生于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逐渐离开土地并进入城市。“我国最早的民工出现在建筑业,其后才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
其实民工不是当代社会才出现的名词。我国最早的民工一词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苏皖等地的农民推着独轮车给解放军和前线运送物资,他们被称为民工。当然,这和本文所述的民工范畴已经完全不同。而民工一词在今天已经成为专有名词。当年的中国农民用舍生忘死的精神创造了这个词,当代的中国农民用沉重的步履和顽强的抗争在中国经济的大地上踩出了这个词。
.....................
2 民工文学研究现状
2.1 民工表述的现状
谈起民工,就要谈到与民工相对应的阶层,即精英阶层及其思想意识形态。
精英主义是指那些有意识地将社会如民工那样的社会底层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而将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精英阶层的思想。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且认为历史的创造过程中社会底层阶级的力量微乎其微。精英意识则是指并不是有意将社会底层排除,而是在关注民工那样的社会底层的同时,无意识地将其想法强加给底层。精英意识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他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了民工这个社会底层的落后与愚昧,因此很迫切地想要对他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进行提升。
民工的出现,除了引起了民工自身对命运的呐喊之外,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精英阶层的关注。而对民工文学的表述,也就有了主观化的倾向,即不同的文学作品创作者,对于民工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在此,借用已经被文学研究界所广泛接受的“底层文学”的三个层次——“指向底层的文学、为了底层的文学、底层自身的文学” 来分析民工文学作品,其对民工的再现主要有三种叙事。
(1)指向民工的叙事。这主要是精英主义关于民工题材的叙述。这类文学作品旨在改造民工,并要求民工为了未来的发展牺牲他们现阶段所拥有的利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岔路时,精英主义选择相信农村的苦难和贫穷都是暂时的,而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农民应该理解并忍受这一暂时的困难。不但如此,在精英们看到民工这类社会底层无法理解改革所带来的弊端,而他们自己能够理解并拥护相关的政策时,他们心里滋生的是一种自豪感。
(2)为了民工的叙事。这是精英意识对民工的叙述。在精英意识对民工的叙述作品中,虽然对民工这类社会底层阶段给予了关注,虽然他们凭着普通人的良知和作家的责任对民工的生存与抗争进行了展示,但由于他们与民工的底层生活脱离,对于民工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这类作品的视角往往是俯视的。
(3)民工自身的叙事。这主要是民工对他们自身生活的切身体验,在城市中体味这无尽的辛酸和苦楚。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摆脱了作为民工的社会底层身份,有的却至今还在苦苦的挣扎中,没有摆脱社会底层的命运。这部分有关民工的叙述,才是来自民工群体的真正的声音,这其中有呼唤,也有呐喊,更有对自身和民工同伴的激励。
........................
第 2 章 民工文学中“民工”形象及变迁
1 民工的形象分析
从文学形象的社会历史意义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文学形象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生命力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形象本身的性格特征,而是通过这些形象揭示的历史真实和内蕴。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时,文学形象才是生动的,才具有审美价值。根据这一条原则,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时往往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观,不仅仅停止于表现人物的行为、性格等其他特征,而要深入到人物所在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在人物身上寄寓历史内容和现实内容。
1.1 民工群体的类型形象
在我国的底层文学中众多命运坎坷的文学形象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内容和历史特征的最好反映,这些形象承载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精神。
“进城”在社会转型的某个时期曾经一度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当时的人们对城市的生活都非常向往,认为进城打工,就能够得到较为丰厚的薪金,未来的生活就充满希望,所以进城是一个让人遐想的词。然而,现实中进城打工者的实际生活却并不如他们憧憬的那样,这些民工带着对城市和未来的满腔热忱离开热爱的土地,来到繁华的地带,却遭受着城市的冷漠、隔膜和排斥。他们在城市中并没有找到如意的生活,反而继续在生活的泥塘里越滚越脏,在生存中挣扎,在痛苦中忍耐,用身体肉搏现实。农民进城的形式从出发点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主动进城和被动进城两种类型。主动进城的典型人物以《歇马山庄》中的小青为代表。小青毕业于县城卫校,在村里的卫生站工作,结婚之后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小青作为一个叛逆的、有理想的新时代女性内心的追求,于是她带着对城市的向往离开了父母、丈夫来到城里实现她的抱负。她的反抗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激发她主动进城意识的主要因素。和小青主动进城的情况形成对立的是《到城里去》中的杨成方,杨的妻子宋家银以“工人家属”自居,经常要求丈夫杨成方到城里去,杨成方扛不住妻子的逼迫,来到了城里做临时工,谁知他工作的工厂倒闭了,杨成方于是被妻子轰到郑州、北京打工,而实际上,杨成方在这些大城市里的所谓工作其实就是拾荒,为了满足妻子,省吃俭用,积极攒钱寄回家里。在这本小说中,杨成方进城并不是他自觉发出的行为,而是由于受到妻子的虚荣心和农村贫苦生活的压迫,被迫进城的。从杨成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别和农民的贫苦生活是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实质性原因。同杨成方一样因为受到外界的压力而被迫进城打工的还有《太平狗》中的程大种、《家园何处》中的何香婷、《神木》中的元凤鸣、以及《我们的路》中的大宝、春妹等众多形象。
这些进城打工者,要么是带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的主动进城者,要么就是迫于生活压迫无奈被迫进城的人们,无论他们的出发点如何,来到城市,他们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城市的人情淡漠和城市对他们的排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凭借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博得成功;有些做得不上不下的,只能犹豫徘徊在城市的边缘,而更多的则是尽管他们吃得挨得,却往往遭受失败的打工者。进城打工的民工一般都是以漂泊、无依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
2 民工自我记录形象的变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划定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珠海和汕头等四个城市为经济特区。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而这个伟大的改革开放,不仅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对中国文化更是有了极大的震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首先敞开大门,迎来了第一批前来打工的农民。这些民工,以他们羸弱的双肩,和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家、工商管理学家、企业家等一大批精英一起,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史。而他们也因为自己的遭遇开始书写历史,成为民工文学的书写主体和叙事主体。
1984 年,林坚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深圳,海边有一个人》发表在《特区文学》第 3 期,当时,林坚是一个深圳的打工仔,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全国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民工文学”作品。从那是起至今的近 30 年,民工文学记录了民工自我形象的变迁。
2.1 城市边缘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城、乡镇、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打工者都纷纷涌向南方。然后,这些怀揣美好梦想,勤恳辛劳的民工却在中国生产工业化、市场经济对抗计划经济的浪潮中被无情地冲击着,成为在都市最底层挣扎生存的辛酸形象。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之间的巨大冲突和反差,这批民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失了,城市的热闹喧嚣、繁荣精彩给他们枯燥无味、贫困艰难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他们感觉到了失落,在失落中逃离,在逃离中寻找回归的道路。而在等待回归的时候,他们急切地需要一个途径进行发泄和表达,发出他们心底的声音,让时代听到他们的呼喊,他们需要认同和接纳。
因此,这些来自农村的,没有太多文学知识素养的年轻人,抓起了笔,笨拙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是为了基本生存权利而奋斗,他们的文学也充满了为基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而奋斗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人类的精神。”[1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济特区发展迅猛,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种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文学品味和审美价值兼具的民工作家得到培养,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灵魂与历史感的作品。其中第一代民工文学作家林坚写作了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成为第一批对时发表出呼喊的声音。接下来,以罗建林、张伟明、海珠、安子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真实、真诚地叙述了打工者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期待,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些作品主要有《蛇口,一次短暂的“罢工”》、《我们的 INT》、《703》、《别人的城市》、《青春驿站》《下一站》等,都在当时盛行的《花城》、《特区文学》和《大鹏湾》等重要刊物上刊登。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不难读出,对于这些来自异乡的打工者来说,他们成为了“离乡”的城市“边缘人”,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认同感。
........................
第 3 章 民工文学主题研究...........57
1 “苦难”主题.............57
1.1 生存的苦难............57
1.2 精神的苦难...........59
第 4 章 民工文学的反思与评价...................77
1 理性审视民工文学的创作现状...........77
1.1 夸大苦难................77
1.2 理论研究缺乏................80
第 4 章 民工文学的反思与评价
1 理性审视民工文学的创作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城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民工文学创作也越发成熟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民工文学以朴实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的生活细节、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社会底层坚韧挣扎、寻求生存空间的生活阶层,揭露了农民工渴求身份认同、追求精神回归的内心愿望,向社会发出了“平等、和谐”的呼声。民工文学通过对一系列底层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展现,以现实批判精神警醒世人,引发读者对社会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文学界和社会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民工文学创作群体的相对特殊性,即大部分写作者为农民工本身,是一种农民工写、写农民工的“自我书写”的文学创作形式。由于作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社会的理解与剖析也就难免以偏概全。
1.1 夸大苦难
农民工是怀揣着梦想、满怀着希望和热血来到城市,准备展开新的生活,憧憬着摆脱世代为农的命运,追求脱贫致富。然而,城市并没有让农民工如愿以偿,而是把最艰难的考验摆在他们面前,使他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民工文学把目光聚焦在农民工的苦难生活,记录了农民工的每一个生活画面:他们遭受着肉体上的苦难,贫穷使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为了生活奔波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遭受着精神上的苦难,因为不能够适应现代文明,他们成为了城市最底层的工作者,弯着腰忍受着自尊被踩在脚下的折磨;他们遭受着人性的苦难,身处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下,他们的底线一再地被挑战,人性在不断地挣扎……
...................
结语
民工文学在中国改革开放、全力加速城市化而农村依然落后贫穷的的背景下诞生了,它着力于描写被城市现代文明远远抛在城市边缘,又不能够再回到土地上的乡下人的苦难生活和尴尬境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城市现代化中的伟大贡献和艰苦奋斗,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民工文学的创作者们通过记录民工走进城市的过程、在繁华都市中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对城市的独特情感和认识来展示他们在现代文明中所受到的冲击,以他们独特的命运遭遇揭露了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矛盾、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改革和农民幸福的矛盾等,把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感揭示出来,把他们的苦难和思考摆到人们的眼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民工文学从诞生到兴盛,成为一个主要文学流派。民工文学记录了民工从“进城”到“在城里”的生存状态,民工文学的叙事手法也从前阶段的南方民工的“自我书写”到北方精英作家的“代言书写”,也经历了文学的分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工文学也从未停止自身发展的脚步,达成了民工“自我书写”和精英作家“代言书写”的结合,也在分流中找到了自我表达,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发展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文学流派。在民工文学经历了诞生、发展、回望等漫漫长路之后,民工文学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鲜活生动、刻骨铭心的民工形象,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是中国城市化最真实的记录者。
民工文学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因为它自身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的表达功能,民工文学在现代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它在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仍然存在一些的缺陷。那么,民工文学的未来就要在规避这些缺陷的基础上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