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皮皮的小说世界——皮皮小说创作嬗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90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早期——治愈系的先锋写作

第一节 以爱与怜悯疗愈心灵创伤
我国早期的先锋小说创作深受外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零度叙事、叙事圈套、空缺设置等的影响。此时先锋小说家视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与形式特征,有学者说先锋小说家在写作的同时都致力于还原生活的本真。不过他们也意识到现实生活和理想是一对永恒的悖论,先锋小说作家偏爱零度叙事以掩盖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使得小说中的悲惨事件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轻松的语调和残忍的真相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这种反讽引起读者更多的注意力和更深的思考。因为他们是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悲苦和哀痛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小说中充斥着丑恶、绝望和暴力。
同样是先锋作家,皮皮和他们却有所不同。“与其他热衷于‘玩形式’的小说顽主不同,让掌握了讲故事窍门的皮皮乐此不疲的,是‘玩内容’。她知道小说的虚构艺术既要讲究要游戏乐趣,又不能空手套白狼,还不能被所谓的真实束缚住,要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因此皮皮写的小说从来不讲究形式的华丽,反而是注重讲好每一个故事。而且同样是描述胆战心惊的场面,皮皮的笔触却不犀利而是充满了柔情,她关注的也是社会上的小人物,也是通过对他们悲苦生活的挖掘来寻找生活的真实意义,不过小说内容哀伤、绝望之余多了一股反抗的精神,而且读皮皮的所有先锋短篇小说会发现,透过这层迷蒙的白雾会发现某种纯情甚至是浪漫的色彩。赵玫对皮皮的小说评价非常高,她说:皮皮“摒弃了那种廉价的激情和浪漫,而在描述的终了,造成了某种本质的境界。我所以非常看重皮皮的这些小说,看中这些小说给我们提供的平实质朴,以及这平实质朴所昭示给我们的某些朦胧模糊但却显然深刻的意味。”皮皮的短篇小说并不血腥暴力,对于小说中细节的处理也非常有耐心,认真深入的探讨人的心和人的感觉,我想其他男作家肯定不会这么细心。皮皮本质上还保留着善良女孩子的心态,因此透过这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会捕捉到一丝温暖。
.......................

第二节 早期小说主题成因
长大后的我们才明白,“每个按自己愿望生活的人首先就要有意志,勇气和其他全都是意志派生物。”①所以我们怀念童年,怀念那时对一切都感兴趣的我们,那时我们的笑容接近于存在的本质,而与哲学和深刻没有关系。皮皮曾经说过,如果人生可以选择的话,她愿意一半是是童年,一半是老年。可见她对童年的依恋之情,有人说令作家怀念的童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将童年视为与世俗成人世界相对立的理想王国,希望借此取出现实世界的残酷阴冷,以获得心灵情感的慰藉。”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生命的感悟越来越深,知道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生活也是不断妥协的过程。而我们所依恋的童年时光,更因时空和心理距离,逐渐变成世俗世界的一方净土。皮皮早期的先锋小说中有很多是用儿童的视界来进行叙述的,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无比清澈的,因此借助他们的目光可以把成人世界中的怪诞以及紧张还有生命主体中个性的消失折射出来了。皮皮和很多作家一样,将对童年的眷恋寄托在文字上,而在童年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参照下,也碰撞出了皮皮早期的创作风格。
皮皮的每一篇小说都有思考,都有值得延伸的意味,她认为人类自身是可以得到拯救的。她的短篇小说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总会有一种理想寄托在对于人类美好的解释上。“楼下的孩子见大城仍旧站在疯子跟前发呆,便又喊起来,他们担心疯子伤害大城。大城离开窗户,捡起一块绿玻璃,举到眼前,太阳变成一片绿光。接着,他把绿玻璃甩出去,静静地等候那声总要传来的脆响。”③大城赶走了那些欺负疯子的孩子们,虽然他也是个孩子,可是在他帮助疯子清理伤口的时候,他的童年就结束了。“在女孩的年龄就做了女人的紫衫”,虽然她的经历足以让一个人走向堕落,但是她最后决定改变。她要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享受那个红光闪烁的世界,去惬意地享受另一个世界里太阳留下的一片光。在小说《不好了》中,九岁的大宝不小心伤了其他孩子的眼睛,他的父母为此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保护孩子受伤的心灵,可是他却没办法放下内心的愧疚。他最后朝一个保护着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孩子母亲求婚,因为他想保护这个孩子,他不想让同样的伤害在另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阴影。皮皮用她的文字呼吁人们去真正的关心理解孩子们,她的这些思想清楚的传达在《儿子》这篇小说中,孩子可以管教,但是不能摧残,“不管怎样,孩子还小,他将来还有一辈子的路要走,你们不能在他这个年龄上就让他生活在阴影下。”①因为皮皮内心的善良与单纯,所以即使挖掘的是人性中的悲哀但是也总有一种宽容隐藏在字里行间,却又呼之欲出。
..........................

第二章 中期创作——透视婚姻“围城”的情感小说

第一节 主题:“围城”内外的困境书写与审视
张爱玲说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其实爱情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皮皮在创作谈中曾说过“其实人就是那么一回事,没人能把爱情进行到底。” 平淡才是生活的常态,从容才是生活的真,只有具有面对平淡生活的勇气,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希冀更多,不奢求太多,才能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做到从激情中来,到平淡中去,从婚姻中来,到生活中去。皮皮对于爱情,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一阶段的小说中,选择了中年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作为故事的主体。可能是因为中年没有少年那么轻狂,也没有老年那么豁达,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处于怀疑和审视的状态。皮皮通过这样一个群体,来诠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一、女性两难的“围城”处境
陆小曼在谈及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时曾说:“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该过得比过去甜蜜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虚无缥缈的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即的境地,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①婚姻是什么?引用钱钟书《围城》里的一句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②还记得当初读《伤逝》的时候感触很深,那个“我是我自己的”勇敢的子君,不顾一切的和涓生在一起。可是婚后的子君却变得庸俗和短浅,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要义,由一个进步上进的女学生变成了贤妻良母,每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完全变成了家庭生活的奴隶。然而她的牺牲并没有让她和涓生的爱情多长久,而是很快就走到了尽头。性格软弱的子君最后也只能回到那个她背叛的旧家庭里,最后走进了坟墓。难道“出走的娜拉”真的就只有堕落和回来这两条路吗?作为女性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追求的?婚姻中的女性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那么最终失去的可能不仅是自我,也会失去婚姻。皮皮在她的婚姻题材的作品中也在思考,如何能克服心理上和传统上的束缚,追求生活中的激情,最终回归到婚姻的本质?
........................

第二节 中期小说主题成因
大学刚刚毕业,那时是 1985 年,冯丽只身一人来到了一片陌生的地方—西藏。在这个地方,冯丽爱上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就是马原。
在这个时期,冯丽不见了,在这个男人的帮助下,冯丽变成了皮皮。一部有一部作品开始产出:《全世界都 8 岁》、《光明的迷途》、《有天井又带回廊的房子》。皮皮在这几部作品中,没有模仿马原行程波诡云谲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纯真、公平,没有欺诈,没有对于生存的恐慌和忧虑,她在用儿童的眼睛看待世界。
10 年之后,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皮皮和马原的生活状态,皮皮回到沈阳,马原回到上海,曾经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写诗创作的作家回归到了异地分居的现实生活中。此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二人为之付出所有的文学界。文学开始变得边缘化。两人因为生活的种种负累开始从天马行空的生活变成了生活的奴隶。他们开始找工作,开始租房子,开始照顾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皮皮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创作。
《渴望激情》成为皮皮的一个转折。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丛书策划安波舜看到皮皮的生活状态,他了解皮皮的创作能力,认为皮皮能够写出超越生活本身的作品,于是邀请皮皮写一部崇高的、浪漫的、读起来好玩的书。于是就有了《渴望激情》。《渴望激情》的出版和风行使写作 20 年的皮皮从严肃文学走向大众。此后是《比如女人》、《所谓先生》,皮皮迅速变成了畅销界的宠儿。
生活地域的转变,生活质量的转变,带来了皮皮性格上的变化。见谁“泡”谁,尤其是男同志。以至很多女朋友提醒她别把男人吓跑。那时候她还没有结婚。而立之年的皮皮,摆脱了幼稚,摆脱了不苟言笑,她开始了解幽默的真谛,发现幽默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有趣的事情之一。在写《所谓先生》时,皮皮开始朝幽默的方向滑行。在这条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快她遇到了问题。在三篇作品问世后,皮皮陷入了沉默。读者一直在期待着她的新著的问世。但是没有。
.......................

第三章 后期创作——探讨都市人心理疾患的悬疑小说·················29
第一节 主题: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书写············29
一、无法逃避的孤独·····················29
二、肮脏的自尊心·······················31

第三章 后期创作——探讨都市人心理疾患的悬疑小说

第一节 主题: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书写
一、无法逃避的孤独
不知何时,“孤独”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语。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舟蓑笠翁的超乎尘外的形象开始,“孤独”便具有了审美功能,孤独的美,绝望的美。从此以后,“孤独”不再是任人排遣的一种情感,而是变为了被欣赏的审美符号。孤独是一种难言的感觉,是一种莫名的情绪,是一种个性的浓缩,是一种寂寞的悲哀,是一种欲盖弥彰的无奈,也可以是审美的符号。
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孤独”是一种时尚,大家纷纷用“孤独”来标榜自己,似乎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孤独。但是在皮皮的《黄昏的下落》里,孤独变成了一种一种常态,在每一个主角身上都渐染着深深的“孤独”情结。
本文的主人公乐途,是以一个案件发现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自己之所以能发现这个被害人,是因为自己单纯的想出来走一走,吸一吸冷空气。但是自己因为丈夫丢了,所以自己一直一个人过生活,甚至为了冷静,想要到精神病院里住一下。因为自己的丈夫离开了,所以从生活形式上说,乐途变成了“孤独”的。她的很多做法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想让自己因为丈夫的失踪而变得痛苦不堪的生活回归于平静,她竟然选择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精神病院。
这是乐途身上的“变态性”心理指导她作出的“非常态”举动,而这个举动的背后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在的“孤独”。丈夫的离开对她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起初,丈夫莫里的失踪让乐途做的选择是“等待”。“我没有因为莫里失踪而失眠,这跟爱不爱他没关系。爱不爱他我都得等他,不然,我就无法给一个句子画上句号,就像不能把一扇门关上一样,别扭。”①我们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得出来,即使乐途不会因为丈夫的失踪而变得焦虑不安,情绪难宁,乐途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对丈夫有多么的舍不得,皮皮用的词语是“这跟爱不爱他没有关系”,她这种等待归结为“为一个句子画上句号”“把一扇门关上”。甚至后来乐途说“试过很多促进等待的办法”,也就是说乐途对于莫里的等待已不是妻子等待丈夫那样的难分难舍,而是像完成一项任务,等待已变成了任务。
.........................

结语
变化是皮皮不断创作的动力,她不会把自己拘泥于一个固有的牢笼中,她把自己视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战士,时刻挑战变化。从先锋短篇小说开始,她笔耕不辍,兀兀穷年。即使畅销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她也没有止步不前,在已有的成就中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挑战自我,向心理悬疑这个新的领域进军。和其他的先锋小说家不同的是,皮皮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同情。她以小女孩的视角关照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总能透过她作品中的一团迷雾看到一抹光亮,我想这就是皮皮的独特之处。皮皮和余华、莫言不一样,她不是一味的揭露和批判,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有思考和延伸,有她对这个世界美好的寄托。在皮皮中期婚姻题材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坚强的皮皮,她在创作的过程中探索和求证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她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的女性,即使曾经在婚姻生活中偏离过,但最终也找回了自己,重新拾回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她改变了以往女性文学的自怨自艾的笔调,婚姻中女性的悲剧不是由男人主导的,而是因为婚后的现代女性,会被世俗化的物质生活所牵制,曾经的理想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活的不断冲刷中变的烟消云散、荡然无存。自己也只能不断地向世俗生活妥协、低头,这种不断妥协也逐渐消融着婚姻生活的激情,爱情中的激情与主人公越来越远,婚姻和爱情的关联也越来越远。之后皮皮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远离了以往对爱情的探讨,而是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通过主人公的线索,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牵扯出各种各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她解构的是当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对主人公病态心理的描写来结构出整个病态社会。她想通过文字来折射出现实世界的病态与龌龊与不堪,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意识。
不过皮皮现在还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她的认识还停留在早期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渴望激情》和《比如女人》上。但是我相信皮皮不会停下脚步,她会继续创作,而这样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作家,一定会被社会更多的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