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孙频是一个敏感、深沉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善良、复杂的作家,这导致她的作品中总在描写人生中所受的苦痛,言辞之间充斥着过多苍凉和冷酷。鲁迅对“疼痛”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痛觉除了会使人感到受苦,更加能够激起人们反抗和自卫的强烈意识。孙频就是这么一位清醒地意识到人世苦难本质、却仍旧不竭探索人类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作家,她写底层的故事、底层的人生,揭露其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的种种困境与伤害,目的也不过是想要刺激人们的麻木神经而已。我们不止一次看到那个遥远贫穷的吕梁山区,以及从那里走出来的人们。孙频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底层群体的故事,寻找救赎他们的通道。
第一章 女性言说
1.1 女性情欲主体的关注
孙频对于女性主体情欲的关注是孜孜不倦的,她塑造女性形象、讲述女性故事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对女性的恋爱婚姻、生活困境的展示,解释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逐步追寻与实现,并在此过程中将女性在失败的恋爱、婚姻故事中的自审精神加以强调。如《祛魅》中李林燕通过三段爱情的经历以及与不同异性之间的感情纠葛,最终明白女性的困境根源并非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施压,而是女性自身对于男性的幻想,因此看待男性要采用“祛魅”的方式。女性终究应该明白女性的救赎只能经由女性自身,而不是其他任何外在事物。
一直以来,主体意识都是“女性写作”中最基本的母题之一。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了一批关注和推崇女性主义的学者及其著作,从不同的方向、角度阐释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及其多重因素,发出了对“男女平等”的呼喊。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由翻译的方法,朱虹等人将一系列展现女性主义精神的西方著作引入中国,自此我国的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也开始了举步维艰的发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抗争,我国女性文学终于获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实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批评界普遍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中出现的一批女性作家的“私人化写作”称之为女性性别自觉的重要阶段。这些女性作家以自觉的女性立场,通过对女性身体与肉欲的描写,来表现女性独立的思想与情感状态。孙频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此阶段女性作家的影响,她也将女性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对象,描写她们在婚恋生活中的困境与自救。沿袭着前辈的道路,孙频继续关注着女性主体情欲的构建与突破。
.......................
1.2 植物喻体的女性特质
作为一个具有极强个人风格的女作家,孙频的语言功底不容忽视。孙频的小说常常凭借细致恰当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部描写,对人物表层心理以及潜意识做出丰富的展示。在写作的过程中,孙频对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尤其使读者印象深刻,她喜欢“用一种奇异的联系来接通表面不同但本质靠近的事情”,①比喻的运用配合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心理的起承转合,形成了小说的叙述常态。
孙频笔下的比喻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所使用的喻体与主体之间似乎不存在直接的相似性,但本质核心却总是相互接近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喻体就是植物。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成为一些作家常常采用的重要意象。现代作家继承古人创作的风骨,将植物的意象创作入文章。孙频小说中的植物意象又不同于古人用花鸟植物比喻爱情、相思这样的抒情传统,具有更独特的韵味。
首先,孙频笔下的植物是一种反常规审美的意象,它往往隐喻着人的感情或欲望的无限生长。她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状态来暗示女性情欲的释放或压抑,其中暗藏作者自身对人性和情欲的评判与思索。在这一点上,孙频与张爱玲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孙频被刘涛评价为“入乎张爱玲内”,他认为孙频所创作的女性大多离不开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曹七巧这两类人,男女关系也与张爱玲笔下很多故事相近。不仅在题材设定、人物的塑造上,孙频在语言系统上也极具张爱玲的才情和风格。作为“学张”中的佼佼者,孙频凭借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喻体的出现与特定的情节场景完美融合,呈现的效果或自然或妖冶,展示了她超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
第二章 底层关怀
2.1 底层群体的物质困境
在小说中,孙频展现了自己对于底层群体的强烈关注与探索热情,这一点在她笔下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身上更容易体现。孙频塑造了众多底层受难者,他们中有离开家乡去往城市发展的“异乡人”,这些人走出乡村,来到城市,期盼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命运,却受到城乡差异的影响,在城市中难以立足,受尽苦楚;她还塑造了不少生活在农村中的底层人物,他们受困于物质条件的极度贫乏和财富的匮乏,将“活下去”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生存的困顿首先体现在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匮乏上,孙频对此也是尤为重视。这一点或许与她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孙频生长在山西吕梁的一个小县城里,她最熟悉的也正是那样破败落后的城乡结合部。在她的记忆中,故乡没有一座像样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永远吃不完的白菜和过不完的冬天。正因如此,孙频既对故乡充满逃离的欲望,同时又无法想象出城市生活的真实味道。
在这两种感情的双重缠绕下,孙频笔下的底层就具有了更加深厚和复杂的意蕴。孙频最擅长描写的首先就是这样一类出生于农村,来到城市发展,却无法与城市完全融合,只能跻身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游荡者”。他们受困于出身的贫寒,无力承受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只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微弱的能力苟延残喘。对于由城乡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孙频往往选择直面揭露,将这些“外乡人”在城市中的惨痛经历真实冷静地讲述出来,呈现出极端强烈的疼痛之感。
........................
2.2 底层群体的精神困境
前节探讨了因物质条件贫乏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对底层群体的伤害和束缚,但不可否认的是,孙频仍然将其讲述的重点放在对底层人物精神困境的塑造上。所谓“精神”上的困境,大致含义是指底层人物内心深处往往有着各种强烈的精神渴望,但他们又没有真正的勇气与社会大环境相抗衡,因此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间,焦虑的情绪不断加重,甚至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或是底层群体选择向安逸稳定的生活状态做出妥协,为此放弃精神的自由,人性逐渐扭曲。
谢有顺曾指出,当代很多作家对于底层生活的书写都仅仅停留在最浅层的表面,缺乏与现实生活对话的能力。而在孙频的作品中,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于底层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底层群体精神状态的生动展示。这或许与孙频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孙频笔下塑造的山西交城这一地理坐标,更是因为她自己常年的生活痕迹具有了更加真实、厚重的力量。她对于底层人物的精神困境的描写,也正基于她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共同经验,因而摆脱了流于表面的粗俗和浅薄。在孙频的作品中,底层人物的精神困境既来自于城乡双重边缘导致的身份焦虑,也源自城市化进程中因极端物质困境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与扭曲。
............................
第三章 精神救赎.............................35
3.1 “出走”模式..........................35
3.2 宗教情怀...........................40
第四章 历史反思............................47
4.1 个体与时代...........................48
4.2 “饥饿”的双重意蕴......................52
第四章 历史反思
4.1 个体与时代
孙频创作中的新变看似突然,然而纵观她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她其实早就在一些作品中尝试着融入了自己对于历史的关注与反思,但由于其最初创作志不在此,因此复杂的历史变迁更多仅仅沦为小说背景,起到串联故事进程的作用。如早在孙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中,小说的时间线就从抗日战争一直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后,讲述了旧时代老姨太太、近代女性贺红雨、新时代女性段彩云等三代女性的爱恨情仇。不过,故事内容虽然与历史、时代联系紧密,但与历史反思的相关性却不强。小说的重点始终落在三代女性如何挣脱爱情牢笼,讲述女性生存困境的问题上。直到 2016 年发表的《我看过草叶葳蕤》中,我们才隐约可以看到孙频创作新变的端倪。在这部小说中,孙频再一次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展现出其对于此类题材的运用能力。小说在讲述主人公李天星、杨国红两人之间的复杂感情纠葛的过程中,多次表达了时代发展对于普通百姓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深远创伤。2017 年以来接连发表的《光辉岁月》《松林夜宴图》《鲛在水中央》以及《狮子的恩典》等新作则在持续向大众昭示,孙频的历史书写并非灵光一闪,而是继续着她在写作主题上的转变与突破,逐渐将视野放置到更为广阔的人性和历史反思之中。
首先,孙频擅长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来展现整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体悟光辉岁月中的苍凉人生。她有不少作品都对上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等历史现象做出描写,塑造了不少下岗工人形象。小说《我看过草叶葳蕤》中的杨国红,就经历了从吃公家饭的售货员到私营小贩的身份转变。她原本是吃“铁饭碗”的百货大楼售货员,这一度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差事,稳定、清闲、体面。然而没过多久,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各种国企工厂纷纷倒闭破产,百货大楼也实行了承包经营制,一大批杨国红们被迫下岗了。一时间,大街上冒出越来越多的小商贩,杨国红成了其中一员。由于卖家比买家多,小商户们开始争夺地盘,甚至为了抢占市场而大打出手。杨
..........................
结语
毫无疑问,“80 后”女作家孙频是近年来中篇小说创作领域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佼佼者。孙频将自己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熟练地运用到中篇小说创作中来,使读者在“美”与“疼”的双重感官刺激下,领悟人性的复杂和光明的可贵。孙频的中篇小说大多选取某一位人物作为主角,讲述发生在其周围的、与之息息相关的故事,同时,这些作品往往以单线索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内容体量也十分适合中篇这一文体。她的小说叙事符合逻辑,故事张弛有度,伴随着人物的情感起伏和情节的递进,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酣畅淋漓的痛快。但是,其中篇小说的结构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尤其是孙频在处理小说结尾方面,其对人物最终归属的想象总是趋于相似,这仿佛将人物置于一个怪圈,使他们无法彻底摆脱现有困境,只能在不断地重复中苟延残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在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中,孙频更是暴露出其在小说结构设置方面的短板,小说试图书写晋商家族四代女性的艰难生存,但内容上更像是几部中短篇小说的简单叠加,缺乏对宏大叙事的结构能力和组织能力。纵观孙频的创作,我们发现,她的中篇小说创作正在经历从女性情感披露到历史与时代反思的新转变,这对她的知识积淀和结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笔者也对孙频的创作报以更多期待,希望她能走出舒适圈,迈出中篇创作的现有模式,不断提升结构和写作能力,向更加丰富的文体写作发起挑战。
孙频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无论是“女性作家”“底层作家”还是“80 后”作家都不足以概括她的创作全貌。自开始写作至今短短十余年,孙频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并在文学界中开启了一块独属于自己的艺术版图。孙频是一个敏感、深沉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善良、复杂的作家,这导致她的作品中总在描写人生中所受的苦痛,言辞之间充斥着过多苍凉和冷酷。鲁迅对“疼痛”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痛觉除了会使人感到受苦,更加能够激起人们反抗和自卫的强烈意识。孙频就是这么一位清醒地意识到人世苦难本质、却仍旧不竭探索人类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作家,她写底层的故事、底层的人生,揭露其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的种种困境与伤害,目的也不过是想要刺激人们的麻木神经而已。我们不止一次看到那个遥远贫穷的吕梁山区,以及从那里走出来的人们。孙频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底层群体的故事,寻找救赎他们的通道。
参考文献(略)
孙频中篇小说创作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文学论文,女性言说,孙频小说,精神救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