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联抗栓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9110 日期:2025-04-0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三联
  【关键词】心绞痛;阿司匹林;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属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临床预后差,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我们应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及低分子肝素三种药物联合抗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住院病人84例,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抗栓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数据比较(略)
  1.2方法所有病例入院后常规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司匹林口服量首剂不低于150 mg,以后100~150 mg/d;噻氯匹啶(每片含噻氯匹啶0.25 g),0.25 g 1次/日。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速避凝,法国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 ml(每ml含低分子肝素钙950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10 d。观察指标:①心绞痛发作程度;②心电图改善程度;③出血等不良反应。
  1.3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①心绞痛改善程度。显效: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2级以上,自发性心绞痛不发作;有效: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1级,自发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2/3或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②心电图改变:显效为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为ST段压低回升0.05 mV以上或T波变浅;无效为心电图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均值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心绞痛缓解率观察组47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2%;而对照组37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7.57%。两组比较P<0.05。
  2.2心电图改善情况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9.64%;两组比较P<0.05。
  2.3观察阶段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情况观察组有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38%,对照组7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8.92%,两组比较P<0.05。
  2.4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7例(15%)皮下注射处皮肤有瘀点瘀斑,无其它出血现象。 3讨论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冠脉内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冠脉内血栓并没有完全闭塞血管,其主要成分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而非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血栓,故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应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活性为主,而不是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抗栓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常用,价格便宜,比较安全,但平时应用剂量偏低,我们采用第一次不低于150 mg,以后100~150 mg/d的剂量。但阿司匹林仅抑制通过环氧化酶途径的血小板激活,如果联用针对ADP环节激活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较一种药物效果好,故我们采用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这种药物联合抗血小板,取得较好疗效。与2003年公布的CURE试验结果吻合。第二类抗栓药物就是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有报道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 d后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70%,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75%,而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降低80%[2],故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可行的。但应用要科学规范,监测APTT为正常的1.5~2.0倍安全有效。而且需要静脉持续点滴。胡大一认为国内过去不少医院用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治疗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不确切、不可靠。所以近年来肝素有逐渐被低分子肝素取代之势。低分子肝素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可皮下注射、不需监测、副作用少等优点。据报道[3],低分子肝素治疗6 d,疗效明显优于肝素(P<0.05),且40 d后低分子肝素组的死亡率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4.8%∶1.8%,10.5%∶5.4%)。本组数据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三种药物联合抗栓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心绞痛的缓解、心电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三联药物抗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
  2.Teleford A,Wilson C.Trial of heparin versus atenolol in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intermediate coronary syndrome[J].Lancet,1981,1:1225
  3.Fragmin during instabl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ISC) study group.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during instal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Lancet,1996,346:56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