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看,活血,即畅通血液运行;化瘀,即消除瘀血阻滞. 活血化瘀,即畅通血流,消除瘀滞,是针对血瘀证而设立的一个治疗学术语. 由于活血化瘀这一治疗功效,既可以直接作用,又可以间接产生,“活血化瘀”一词,既可以指具体的治疗手段,又可指治疗的目的与结果,这就形成了狭、广两层不同范围的含义.
狭义“活血化瘀”用于专指具体的治疗手段时(如“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方”、“活血化瘀药”等),其内涵应是反映治法方药直接促使活血化瘀这一属性特征,外延相对较窄. 这种狭义的活血化瘀,与诸如清热解毒法、疏肝理气方、燥湿化痰药等称谓中的治疗术语当并列同一层次.
广义“活血化瘀”用以表达治疗的目的或结果时,其含义则要宽广许多. 血瘀作为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皆可出现的一种共同病理变化,其存在的广泛性与形成的多因性,决定了治疗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 事实上,除了具有直接活血化瘀作用的治法、方药外,中医的多种治疗措施,最终均有可能对血行瘀滞状态起到调整、改善以至消除的作用,比如理气可收气行血行之效,散寒可奏寒去血运之功等等. 就最终结果而言,这种间接的治疗作用亦可归入活血化瘀范畴. 因此,广义的活血化瘀,应当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在内,涉及范围甚广.
“活血化瘀”一词广义、狭义的差异,如不注意加以辨析,有时会引起一些误解.
广义误为狭义. 如通常说“血瘀证的治疗原则(治则)为活血化瘀”,这里的“活血化瘀”当为广义而非狭义. 因为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1]. 对血瘀证来说,治疗的目标是消除血流瘀滞状态而恢复其正常运行. 由于引起血瘀的原因多种多样,消除血瘀的手段也非仅一法,临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以消除引起血瘀的根源,防止瘀血的再生. 这种广义的活血化瘀治则,可以概括丰富多彩的具体治法,体现中医药治疗血瘀证的层次性与复杂性. 如因邪致瘀者,应以祛邪为先,使邪去而瘀易消;因虚致瘀者,应以补益为要,使正旺而血自行. 如将此处的“活血化瘀”看作狭义,便会导致血瘀证非用活血化瘀方药不可的片面认识,多年来存在的某些滥用活血化瘀方药倾向,不能说不与理解上的这种偏差有关.
狭义误为广义. 如活血化瘀方剂,应从狭义认识,限于以直接活血化瘀作用为主者,不宜将凡有间接治疗作用之方均包罗在内. 有专著[2]归纳活血化瘀方剂40首,其中近半数属后者,如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疏肝理脾之四逆散、祛风清热之大秦艽汤等等,引起一些学者批评,进而对“活血化瘀的现代研究以这些属性不一的方剂为对象而展开”提出质疑[3]. 再如在活血化瘀药物范围上颇多争议的“无药不活血”的问题,究其原因,亦与对“活血化瘀”含义区分不清有关. 以至将众多间接产生活血化瘀作用的各种药物都包罗进去了. 所谓“非活血化瘀方药的活血化瘀功能”的困惑,要害实在于狭义与广义的混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清“活血化瘀”一词的广义与狭义,明确界定各自的含义与使用范围,正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有利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深入发展,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敦序.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4.
[2]张问渠.论活血化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177.
[3]梁茂新.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研究现状的剖析[J]医药学报,199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