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考试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1]. 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进而调节应激同人们身心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选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应付方式问卷(WCQ)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初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6年秋季开学后在我校抽取医学生1187人进行测试,其中大一学生338(男110,女228)名;大二学生286(男172,女l14)名;大三学生563(男245,女318)名. 所有被试年龄18~23(平均20.1)岁. 下发问卷1187份,收回1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128份(95.03%),符合统计分析要求.
1.2 方法
测量工具用考试焦虑量表(TAS)[2],量表共37题,每个问题要求作是或否的回答;用应付方式问卷(WCQ)测定大学生的应付行为特点[3],共62个条目,包括6个分量表,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应付风格. 测试选在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作为施测者,使用同样的指导语. 以学校为单位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放问卷,要求当场独立完成,两项问卷完成约需时15~20 min.
2 结果
大一学生考试焦虑分数为(12.49 ±11.19)分,大二学生为(4.63 ±2.45)分,大三学生为(4.34 ±2.76)分,大一学生考试焦虑分数高于大二、大三学生(P&<0.01),大二、大三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在应付方式评分中,大二、大三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五个方面均低于大一学生(P&<0.01). 大三在“自责、退避”方面分值高于大二学生(P&<0.05). 各年级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和焦虑水平有较高显著正相关(r=0.366~0.467,P&<0.01). 3 讨论
焦虑的本质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考试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应激现象. 本研究显示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分数差异显著,表明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有一个适应过程,到了大二、大三已基本适应,但其它心理问题会增加,如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等. 近年来,医学作为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一直受到考生的关注. 而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相应地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 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呈上升趋势. 而考试的压力无疑是学生们面临的最为主要的应激事件之一,医科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焦虑水平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医科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尽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应付方式的6个分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积极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幻想”属于消极应对方式,“合理化”介于两者之间.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学生在医学教育模式下,更趋于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表明其更为成熟. 文科学生相对而言更易采取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与文科学生有特点的思维和情绪状况有关. 虽然年级不同,但在面对问题上采取“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和焦虑水平较高有显著正相关. 考试焦虑程度可影响其应对方式:焦虑越重则越易采用较消极的应付方式. 然而有研究表明考试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即人们面临某一情境时产生的焦虑. 而应付方式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受状态焦虑影响的可能性小,目前倾向的解释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无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玮,安莉娟.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4-25.
[2]王才康.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26-127.
[3]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