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小剂量缩宫素;剖宫产术;产后出血/预防;职称论文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时段[1]。文献报导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占90%[2]。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术中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为探寻一种安全、简单、高效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我院采取小剂量缩宫素在择期剖宫产术前应用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07—2011-06我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术患者中选择社会因素择期剖宫产术的初产妇240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产妇无缩宫素禁忌症,均为单胎,无产前征兆,无胎儿窘迫。按产妇入院奇、偶数随机分为小剂量缩宫素组120例作为观察组,直接行剖宫产术组12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身体状况、新生儿体重及参加手术人员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式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方法。
1.2.1 给药方法
观察组在术前2h静滴5%葡萄糖500ml+缩宫素2.5u,诱导宫缩后行剖宫产术,从8滴/min开始,适当调滴速,最大不超过30滴/min,由专人观察宫缩、胎心、血压等变化。出现不规则性腹胀、腹痛时为有效,手置宫底触及阵发性宫缩为宜。观察组均在用药后10-30min诱导出宫缩。对照组未诱导宫缩,直接行剖宫产术。两组均在术中胎儿娩出后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20u。麻醉师监测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两组术后治疗和护理完全相同。
1.2.2 失血量计算
术中吸尽羊水后,由巡回护士记录瓶内羊水量后,用吸引器收集术中出血并计算;术中纱布浸透不滴血用10cm×10cm为10ml计算出血量;术后2h阴道出血用一次性纸垫收集,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按1g近似1ml换算。最后累积计算产后2h总出血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输入spss16.0软件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2h总出血在量对比
观察组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2h总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失血量比较(x±s)
组别 例数 术中失血量(ml) 术后2h总失血量(ml)
观察组 120 236.2±56 359.6±82.4
对照组 120 338.4±65.6 478.8±87.6
t 12.85 16.78
p值 <0.01 <0.0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术前静滴缩宫素未发生宫缩过强,无胎心及血压异常改变。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关键的环节是胎儿娩出后使子宫快速收缩。缩宫素是产科临床最常用的子宫平滑肌收缩药,如何将其合理应用,预防产后出血是本研究讨论的重点。缩宫素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的收缩力,增加收缩频率。其收缩强度取决于用药剂量及子宫所处的生理状态。小剂量缩宫素(2—5u)加强子宫(特别是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其收缩性质和正常分娩相似。大剂量(5—10u)使子宫产生持续强直性收缩,压迫子宫血管而止血[3]。受临产后剖宫产明显降低宫缩乏力风险的启示,观察组诱导宫缩后进行剖宫产,是依据小剂量缩宫素的药理作用,其机理是观察组术前子宫处于阵缩状态,胎儿娩出后子宫可快速收缩,防止了宫缩乏力,从而达到预防产后出血的目的。而对照组术前子宫处于静息状态,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迟于观察组。此外,观察组诱导宫缩后子宫下段趋向拉长、变薄,术中子宫切缘出血相对减少。从临床结果分析:两组在术中及术后2h总出血量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重点是讨论用药依据及预防产后出血的机理,相关文献对此阐述缺乏,仅此一点供同道们参考。因观察组孕妇诱导出宫缩的开始时间不等,本组一律采取用药2h后手术,而不采取诱导出宫缩后2h手术,意在与手术室工作时间上弦接,此外也避免用药时间偏长,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 ·2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1-847
[3]杨宝峰·药理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