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工艺技术研究(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4089 日期:2024-11-05 来源:论文网

(3)常规偏心(上提解封式)一级二段管柱

a.主要工艺用途:

主要用于正注井的分层注水。满足投捞、调配以及包括吸水剖面的各种测试要求,

b.管柱结构:如图19所示。主要由水力卡瓦+偏配+水力锚+Y341系列注水封隔器+偏心配水器+底部球座+筛管+死堵组成。

c. 使用技术条件

Y341-114 、Y341-112主要用于深度&<3000米的5- 1/2″套管正常的正注井。

Y341-110主要用于深度&<3000米的5-1/2″套管正常或微套变的正注井。

d.工作原理:

座封:连好坐封管线,并将套管放开,将管柱上提0.6-0.7米,从油管内加压5-6MPa后,下放管柱至井口,继续加压至15-20MPa,完成封隔器座封。

验封:封隔器坐封后,由测试队进行投捞。从下至上逐级投捞堵塞器进行验封。

解封:直接上提管柱。

e.主要技术参数:见表8。

表8  上提解封式一级二段分注管柱配套工具主要技术参数表

参  工

数   具

(4)一级二段长效分注管柱:

a.主要工艺用途:

用于井下调配的一级二段分注工艺。

b.管柱结构:

如图20所示。主要由水力锚+ TY221-110封隔器+喇叭口等。

c. 使用技术条件        

主要用于井深〈3500米 的5-1/2″套管注水井。

d.工作原理

座封:管柱到设计位置后,上提管柱封隔器所需坐封距高度,正转2-4圈后下放至井口位置,完成封隔器座封。

验封:封隔器坐封后,装好井口,将套管放开,从油管内注水,注水压力至少25MPa,此时套管若无返水则验封合格。

解封:直接上提管柱。

e.主要技术参数:见表9。

表9   一级二段分注长效管柱配套工具主要技术参数表

参  工

数   具

27/8TBG

(5)Ф114、112系列多级(三层及以上)分注管柱

a.主要工艺用途:用于井况较好、井下调配、测试的多级分注工艺。

b.管柱结构:如图21所示。主要由水力卡瓦+偏配+水力锚+Y341系列注水封隔器+偏心配水器+底部球座+筛管+死堵组成。

c. 使用技术条件:

主要用于深度&<3000米的5-1/2″套管正常的正注井。

d工作原理:

座封:连好坐封管线,并将套管放开,将管柱上提0.6-0.7米,从油管内加压5-6MPa后,下放管柱至井口,继续加压至15-20MPa,完成封隔器座封。

验封:封隔器坐封后,由测试队进行投捞。从下至上逐级投捞堵塞器进行验封。

解封:直接上提管柱。

e.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0。

表10  多级分注管柱配套工具主要技术参数表

参  工

数   具

支撑卡瓦

偏心配水器

水力锚

Y341-114

Y341-112

封隔器

球座及撞击筒

适用套管

mm

连接扣型

27/8TBG

(6)套管分注管柱:

a.主要工艺用途:

用于4in套管井一级二段分注工艺。

b管柱结构:如图22所示。

c.使用技术条件:

主要用于4in套管井。

d.工作原理:

座封:直接注水便可完成封隔器座封。

验封:从油管内注水至少25MPa,此时套管若无返水则验封合格。

解封:直接上提管柱。

e.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1。

参  工具

数  

  5.计算机程序编制

在第3章中介绍了有关嘴损的计算。为了方便计算,现把它编制成计算机应用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

Text1(i).Text = Val(Text1(i).Text)

Text1(0).Text = 12

Text1(1).Text = 15.5

Text1(2).Text = 7

Text1(3).Text = 0.7

Text1(4).Text = 11.4

Text1(5).Text = 0.4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ext1(i).Text = Val(Text1(i).Text)

Text1(0).Text = ""

Text1(1).Text = ""

Text1(2).Text = ""

Text1(3).Text = ""

Text1(4).Text = ""

Text1(5).Text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Text1(i).Text = Val(Text1(i).Text)

Iw = Text1(0).Text

Pt = Text1(1).Text

Ph = Text1(2).Text

Pfr = Text1(3).Text

Pe = Text1(4).Text

Pcf = Text1(5).Text

q = Iw * (Pt + Ph - Pfr - Pe - Pcf)

Text2.Text = q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End

End Sub

  6结论与认识

通过对分层注水工艺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通过对指示曲线的分析,可以知道,当注水曲线发生某种变化时,该现象是否正常,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也可以说明地层或油井发生了什么变化。

  (2)目前,分层注水的方法主要是油管和套管分两层段注水。

  (3)了解了影响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各种因素。

  (4)通过分层注水,吸水剖面可以明显改善,吸水状况良好。使对应油层得到了充分的能量补充,对应油井逐渐收效。

  (5)对适合注水的地层,应积极开展和广泛推广分层注水的方法,完善分层注水工艺,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年。

2. K.E 布朗. 〈〈升举法采油工艺〉〉.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3.《采油技术手册》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

4.万仁傅,罗英俊主编.《采油工程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

5.王隆慧,李红春等,“高压注水井套管保护管柱受力分析探讨”文章编号:1001-3482(2004)增刊-0039-03。

6.李文华主编,《采油工程》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年。

7.(美)G.鲍尔.威尔海特,《注水》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

8.吴奇主编,《注水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年。

9.谭文彬等编著,《油田注水开发的决策部署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