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区两系杂交水稻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0728 日期:2024-06-24 来源:论文网

  摘要对宣城地区近几年来种植的两系杂交稻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关键栽培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特征特性;关键栽培技术;安徽宣城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的快速发展,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递增,2001—2004年长江中下游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在100万hm2左右,2007年达197万hm2,近3年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更是以每年逾66.67 hm2的速度递增,2008年、2009年全国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均超过333.33万hm2,占杂交稻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常年水稻种植总面积15.3万hm2左右,其中一季稻面积约10.7万hm2。自2004年开始,该市两系杂交水稻的面积迅速扩大,到2007年发展到高峰,2007—2010年全市一季稻中两系杂交稻的年均种植面积都在6.67万hm2左右,占全市一季稻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广德、郎溪、宁国、绩溪等地两系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宣城市大面积种植的两系杂交水稻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对进一步提高全市水稻单产、促进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两系杂交稻的主要特征特性
  1.1全生育期
  随着两系育种进程的加快,自2004年以后宣城市引进种植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也在不断增加,经过4~5年的推广选择、宣城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农民种植习惯选择,目前全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两系中籼组合从生育期上可基本划分为早、中、迟3种类型,早熟组合以丰两优一号、两优6326、新两优6号等为典型,在宣城市作一季中籼种植,全生育期在130 d左右,较汕优63短3~5 d,该类型组合是宣城市两系组合的主体,年种植面积约4万hm2,占全市两系稻面积的70%以上;中熟类型以两优0293、Y两优一号等为主导,全生育期在135 d左右,与汕优63基本相当,年种植面积约1.3万hm2,约占全市两系稻种植总面积的20%;迟熟类型主要是扬两优6号,全生育期约140 d,较汕优63长3~5 d,年种植面积约6 700 hm2,约占两系稻种植总面积的10%。
  1.2农艺性状
  通过多年的种植观察,宣城市种植的两系中籼组合虽然在生育期上有所差异,但在农艺性状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分蘖力偏弱,一般不足240万穗/hm2;二是穗型较大,穗粒数较多,一般平均穗粒数在180粒以上;三是千粒重偏低,一般在27~28 g;四是后期熟相好,秆青籽黄;五是部分组合抽穗不整齐,始穗至齐穗时间相对较长。
  1.3产量水平
  两系杂交组合由于不育系育性受细胞核控制、配组自由、不受灰保关系限制等原因,杂种优势较三系组合较强,一般同比增产潜力在5%~10%。程本义等分析了2005—2008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结果,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总体平均产量为7.62 t/hm2,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总体平均产量为7.46 t/hm2,两系比三系高2.1%,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产量总体上高于三系[1]。从宣城市多年的种植情况看,两系杂交稻的产量水平与三系组合差异不明显,基本相当。两系组合主要是因为具有熟期早、熟相好、米质优、市场价格较好等优点们而被当地农民所喜爱。
  1.4品质指标
  米质优是两系杂交水稻的一个显著特点[2]。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自然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养分积累和米质提高。2003年以前,宣城市杂交稻主要以三系组合特优559、Ⅱ优7954、Ⅱ优明86等为主,米质较差。两系杂交稻的种植,显著改善了宣城市稻米的品质,市场行情好,这是宣城市两系杂交稻得以迅速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1.5质量指标
  两系组合由于不育系的育性受光温因子控制,同时由于很多公司都在沿海地区制种,受湿度大、雨水多等因素影响[3],与三系组合相比,宣城市多年来两系杂交稻种子质量总体不如三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纯度不高。2009年、2010年进行大田调查,宣城市种植两系杂交稻平均纯度仅96%~97%,低的仅92%~93%。而三系杂交组合的纯度一般都在98%以上,2010年8月水稻抽穗扬花期间,宣城市不少农户反映两系组合纯度超标。这可能与2009年两系制种基地育性敏感期遭遇低温导致母本发生育性转换有关。二是种子发芽率低。由于两系杂交水稻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制种,收获时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加上母本颖壳较薄及收获不及时等原因,常发生穗芽、黑粉病等,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且种子色泽难看。
  1.6综合抗性
  两系组合与三系组合比较,综合抗性总体表现差异不明显。但就其在宣城市多年的种植表现来看,部分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在稻瘟病、稻曲病、抗到性、耐高温热害等综合抗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如两优6326、两优0293等在山区种植易感稻瘟病;两优培九、新两优6号、丰两优一号、扬两优6号等抽穗扬花期多雨都易感稻曲病[4];丰两优一号、新两优6号等在高肥水平下种植易发生倒伏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关键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确保安全抽穗扬花
  水稻抽穗扬花期适宜的气温是28~32 ℃,抽穗扬花期特别是盛花期若遇连续3 d 35 ℃以上的高温,会严重影响水稻花粉活力和柱头生命力,从而影响受精结实,降低结实率。结合宣城市气候特点,一般7月20日至8月15日为35 ℃高温易发时段,因此对全生育期在130 d左右的早熟两系杂交组合如丰两优一号、新两优6号、两优6326等,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10—15日,而中迟熟两系组合适宜播种期可提前至4月底或5月初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以避开高温时段,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扬花。
  2.2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保证基本苗
  稀植栽培可以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但近几年来,生产上由于过度稀植,造成基本苗不足,最终导致有效穗不足影响产量的现象已成为影响杂交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两系组合因很多属于低蘖大穗类型,分蘖优势相对较弱。因此,在栽培上应注意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以保证基本苗,提高有效穗数。根据多年生产实践,两系组合在宣城市的栽培密度为17 cm×26 cm或20 cm×26 cm,插足18.75万穴/hm2,要求基本茎蘖苗在90万根/hm2以上,有效穗数达到240万穗/hm2
  2.3科学施肥,促进群体稳健生长
  要充分发挥两系杂交组合的大穗增产优势,同时为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和防止后期早衰,两系杂交组合施肥上应掌握“稳定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的原则。两系杂交水稻产量9 t/hm2以上的施肥标准一般要求施氮量控制在180~210 kg/hm2,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90 kg/hm2和165 kg/hm2左右,氮、磷、钾配比约为2.0∶1.0∶1.8。具体用法:氮肥30%作基肥、40%作分蘖肥、30%作促化肥,促化肥的适宜施用时期为幼穗分化二至三期;磷肥全部用作基肥;钾肥60%用作基肥,40%用作穗粒肥,钾肥作穗粒肥,适宜施用时期应在幼穗分化五至六期。
  2.4适量喷施激素,促进抽穗整齐
  两系杂交稻在生产过程中,农户常反映有抽穗不整齐、始穗至齐穗期持续的时间较长等现象。分析原因,一是纯度原因,部分自交不育系提前抽穗;二是可能由于近几年来亲本提纯滞后,导致部分F1杂种异常。为促进整齐抽穗,灌浆一致,提高结实率,可在始穗期使用激素九二○ 30~45 g/hm2,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喷施。
  2.5病虫害防治
  从两系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的种植表现看,主要是易感稻瘟病和稻曲病。因此,两系杂交水稻生产,除要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外,还要注意加强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预防。特别是在稻瘟病重发区和抽穗扬花期多雨的年份更要注意。稻瘟病(穗颈瘟)的预防可于抽穗前及破口期用富士一号或75%的三环唑对水喷施2次,稻曲病应在抽穗前10~15 d用高效井冈霉素进行喷施预防2次,效果明显。
  3

参考文献


  [1] 程本义,夏俊辉,沈伟峰,等.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组的比较分析[J].杂交水稻,2009,24(5):61-65.
  [2] 邱木生,林贵发.两系杂交稻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19.
  [3] 党裔育,梁心群,易小林.两系杂交稻培杂27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2):127-128.
  [4] 汤永波.优质两系稻两优培九特性与栽培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10(4):3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