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防控措施;江苏徐州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省呈加重趋势,尤其是部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发病严重,成为继水稻条纹叶枯病后水稻安全生产的又一隐患[1]。分析近年来江苏省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严生的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对控制病害流行危害、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1发病原因
1.1寄主植物繁杂
黑条矮缩病的寄主有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罔草、稗草、马塘等。其中,稻、麦、看麦娘、罔草、稗草和马塘等是病毒和灰飞虱的共同合适寄主,在田间,病毒均可通过灰飞虱相互传播,互为毒源寄主和被感染寄主。寄主植物在当地种植面积广泛,为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2]。
1.2介体昆虫超量发生且带毒率高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其在病毒寄主上以吸汁获毒。江苏省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平均带毒率11.8%,与12%的大流行指标接近,黑条矮缩病平均带毒率6.5%,灰飞虱带毒率高。6月10日调查发现秧田平均虫量在2 250万头/hm2左右,以灰飞虱的平均带毒量为11.8%计算,则带毒灰飞虱的量在265.5万头/hm2左右,基本上每棵秧苗都具有带毒的隐患。
1.3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
田间调查显示,Ⅱ优系列发病率较高,其中以Ⅱ优0293、Ⅱ优1259、Ⅱ优航2号、Ⅱ优205、华粳6号发病尤为严重,平均病株率普遍超过20%,危害损失超过10%以上。其他品种如徐稻3号、徐稻4号等发生相对较轻,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3]。2010年Ⅱ优系列和华粳6号在徐州市贾汪区种植面积达3 666.7 hm2,占全区水稻面积的41%,大面积感病品种的种植是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另一主要因素。
1.4水育秧方式面积较大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贾汪区塔山镇一些村旱育秧较为集中。调查发现,旱育秧的水稻大田平均发病率在0.5%以下,而水育秧的水稻大田平均发病率在3%以上。
1.5稻麦常连作、套播
稻麦连作、稻麦套播有利于灰飞虱越冬,既提高了越冬基数,还为病毒的周年传播和灰飞虱的获毒提供了大量的寄主条件[4]。据调查,贾汪区稻套麦田1代灰飞虱平均虫量9 483.75万头/hm2,是旋耕播种麦田同期虫量的7.92倍;2010年5月28—29日调查发现,稻套麦地区水稻秧田平均虫量为7 592.85万头/hm2,是旋耕播种麦地区秧田同期虫量的6.94倍,最高虫量达3亿头/hm2以上。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防治对策
2.1秧田期重视化学防治灰飞虱
强化“治虫控病”。加强灰飞虱的药剂防治工作,尤其是抗条纹叶枯病、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的防治。秧苗期是水稻受黑条矮缩病病毒感染的关键时期,主要做好麦田灰飞虱和水稻秧田期1~5叶前的“治虱防矮”工作,要在做好麦田灰飞虱防治、降低迁入稻田基数的基础上,加强秧田1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及分蘖前2代灰飞虱成若虫的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田外杂草上灰飞虱的防治。可选择持效性较好的吡蚜酮、稻丰散、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等药剂,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异丙威、混灭威等结合使用。
2.2选用抗耐病良种
在重病区可种植徐稻3号、徐稻4号、明优086等目前发病较轻的品种,淘汰Ⅱ优0293、Ⅱ优1259、Ⅱ优航2号、Ⅱ优205、华粳6号等品种。
2.3大力推广水稻肥床旱育栽培技术
水稻肥床旱育栽培技术是贾汪区多年推广的一项较为成熟的育秧技术,可提高秧苗素质,增强秧苗的抗病能力,使灰飞虱大发生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较小。
2.4大力推广防虫网技术
新型防虫网的应用可以从空间上隔离灰飞虱与秧苗的接触,既环保又有效阻击害虫,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6]。
2.5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栽后20 d内,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对病穴率超过7%的田块应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2.6合理推迟播栽期,实施秧田覆盖
加强耕翻,控制套播稻面积;避免早播早栽;适期内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时间;推广机插秧、小苗抛栽等轻型栽培措施。秧苗期覆盖20目左右防虫网或15~20 g/m2无纺布,阻断灰飞虱迁入秧田传毒危害。
3
参考文献
[1]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2] 刘艳,秦德荣,徐大勇.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52-154,159.
[3] 庞作富,杨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72-173.
[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控[J].湖南农业,2010(1):2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