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病害研究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0009 日期:2024-06-16 来源:论文网

       作者:蒋业林 王永杰 张波涛 张厚群

  摘要从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鳜鱼研究进行评述,并展望了其前景。
  关键词鳜鱼;病害;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学;预防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极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前景刺激着鳜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鳜鱼的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加强鳜鱼的病害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鳜鱼病害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原体研究
  吴淑勤等[1]首次报道了鳜鱼的病毒性病原,确定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病毒,并将该病毒初步命名为鳜鱼病毒(Siniperca chuatsi Virus,简称SCV)。李新辉等[2]建立SCV核酸的简易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酸水平研究SCV病毒。从感染鳜鱼病毒的鳜鱼体中分离病毒,提纯核酸作为模板,通过RAPD法,用带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获得扩增带谱。从带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产物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大小约为0.4、0.5 Kbp的片段,经EcoRI酶切处理制备成带粘性末端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UC19的EcoRI位点。EcoRI酶对重组子进行酶切鉴定,获得2种带插入SCV核酸PCR扩增产物的重组子[3]。对2个小插入片断进行序列分析,插入序列分别为369、450 bp的片段[4]。
  罗宇良[5]观察寄生于鳜鱼体的鲺,活体时身体透明,虫体大而扁平,体长一般在3~7 mm,其形状很象臭虫。身体由头、胸、腹3个部分构成。头部为由头节和胸部第1节愈合成的马蹄形的背甲,在其腹面边缘生有许多倒刺。头部有复眼1对、中眼1只,背甲腹面有附肢5对,分别为第1、2触角,大颚、小颚和颚足。口器由上、下唇和1对大颚组成。1对小颚在成体时成为吸盘。在2个吸盘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为口刺,口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可分泌毒液经口刺送到前端。胸部共4节,每节腹面2侧有1对游泳足,为主要行动器官。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长椭圆形的叶片,前部愈合,为呼吸器官。罗宇良[5]、于科等[6]观察到寄生鳜鱼鳃上的微山尾孢虫的两壳片向后延伸成细长的尾巴,长约50~70 μm。顾晓[7]在鳜鱼的背鳍、尾鳍的鳍条间发现寄生血红色的藤本嗜子宫线虫,虫体长20~45 mm[7]。
  王桂堂[8]对江口水库鳜消化道内寄生的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进行初步观察,范尼道佛吸虫第1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2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在内的多种淡水鱼类,成虫寄生于鳜鱼(终末宿主)的消化道。江口水库鳜鱼消化道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率和感染丰度的月份变动情况与范尼道佛吸虫在黄颡鱼中的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月份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可以认为,范尼道佛吸虫在鳜体内的感染与其囊蚴在黄颡鱼体内的感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觅食黄颡鱼可能是鳜获得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还发现,范尼道佛吸虫在鳜消化道内的寄生数目与鳜鱼的体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鳜吞食更多的中间宿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和更高的感染强度。
  2流行病学研究
  陈建酬等[9]通过调查认为,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在珠江三角洲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7—10月的高温季节,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11中下旬水温降低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气候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单晓鸾[10]认为,鳜鱼白皮病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流行季节为5—8月;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全年都可发病,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水霉病鳜鱼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主要危害鱼卵和早期鱼苗;烂鳃病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有发生,水温在20 ℃以上开始流行,每年4—10月水温在28~35℃时最为流行;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发病时间多在4—10月。郭兆俊等[11]认为鳜鱼暴发性出血性流行病在水温25~30 ℃条件下蔓延很快,急性型3~4 d死亡,亚急性型7~8 d死亡。罗永光[12]在洪泽湖渔区调查发现,鳜鱼尾孢虫病主要在5—9月发病,7—8月病鱼死亡率高,11月还发现病鱼鳃上有胞囊。王桂堂[8]调查江口水库108尾鳜鱼,肠道范尼道佛吸虫的总感染率为52.78%,平均感染丰度为7.64±26.18。1月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0.83%,随后急剧下降,2月的感染率只有10%,3月感染率开始上升,到4月达到最高水平,达78.57%,随后的5月感染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7月的感染率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低点,到8月调查结束时,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又略有上升。
  3组织病理学研究
  鳜鱼暴发型出血性流行病是近几年危害鳜鱼的主要病害之一,陈建酬等[9]、单晓鸾[10]、郭兆俊等[11]、王昀等[13]、朱士祥等[14]、吴遵霖等[15]、王雪良等[16]对其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研究,病鱼鳃盖及各鳍条、体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尤其反映在鳃内充满血块和血黏液物。肝脏和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肝表层深黄色或浅白色。经肝组织切片表明,肝细胞出现自溶融化,胞核萎缩、坏死及严重充血。腹腔积水,液体呈淡红色,剪开围心腔,流出的血液用针挑,发现其凝结时间比健康鳜鱼长,且不易形成血块。脾、肾也充血肿大。宋长太[17]报道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病鱼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常伴有污泥,鳃盖充血发炎。单晓鸾[10]报道鳜鱼白皮病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向前扩大蔓延,以至背鳍与臀鳍基部呈白色,严重时病鱼尾鳍会烂掉或残缺不全。患肠炎病的鳜鱼肠道有气泡及积水,病鱼的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浓流出。郭兆俊等[11]报道鳜鱼疖疮病在鱼背至侧线上部体表发生红肿样炎症,逐渐充血扩大形成局部溃疡,肌肉坏死成脓疥病灶,直到脓疥腐烂,用手摸会流出脓汁和脓血混合液等粘滞物。
  鳜鱼水霉病主要感染鱼卵和早期鱼苗,霉丝大量生长使卵粒形成白色绒球状后胚胎死亡[17-18]。鱼种和成鱼也受感染,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物,其后伤口扩大、腐烂而导致死亡[10,19]。
  于科等[6]对感染微山尾孢虫的鳜鱼鳃组织切片观察,鳃小片局部充血,有少量出血与缺血症状,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互相融合,鳃丝呈棍棒状;黏液细胞也大量增生,分泌亢进;大胞囊由很多小胞囊融合而成,胞囊内的孢子由里面开始先成熟,胞囊破裂后释放出微山尾孢虫[16]。罗永光[12]也观察到,微山尾孢虫胞囊寄生部位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有时整个鳃瓣上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并且鱼鲺寄生在鳜体表及鳃上,用口刺吸血的同时分泌毒液刺激鱼体。
  4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
  4.1预防方法研究
  由于鳜鱼特殊的食性,内服药物治病给药十分困难,疗效极低,而且鳜鱼对药物有严格的选择性,特别是对敌白虫、孔雀石绿等药物比较敏感,因此,预防工作在鳜鱼病害防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20-26]。鳜鱼病害的预防方法,一是要增强鳜鱼的抗病力,对亲鱼注意提纯复壮,防止近亲繁殖,有条件的要从自然水域中选择原种[21];二是改善养殖环境条件,要彻底清塘消毒,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注意改善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充足的溶氧,还可定期使用一些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改良净化水质[20-25,27-28];三是选择优质苗种并做好药物预防,药物可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等[20-21,24-25,27-28];四是做好饵料鱼处理,防止带病入池引起鳜鱼感染发病[20,22,24,27-28];五是实行间接给药法进行预防,周建立等[25]用100 kg饲料加10 kg灰茎辣蓼(粉碎后用温水浸泡)均匀拌和、晾干,于下午15:00~16:00投喂给饵料鱼,投喂量为鳜鱼体重的10%,连喂3~5 d,用此饵料鱼投喂鳜鱼用以防病,效果明显。此外,鳜鱼驯食人工饲料也有预防疾病的功效[2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2治疗方法研究
  4.2.1病毒性疾病。鳜鱼病毒性疾病是近年来在广东流行的暴发性鱼病[30],目前对该病尚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溶液,隔1 d泼洒1次,连用2~3次,同时将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同VC、VE提前1 h投喂饵料鱼,再将饵料鱼投喂鳜鱼,连续2~3 d,有一定疗效[17,30]。
  4.2.2细菌性疾病。鳜鱼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白皮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病等疾病[10,15,17,20,24,31-34]。如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该病发展迅速,在短期内可形成死亡高峰。水温在15~20 ℃时,用10 g/m3漂白粉溶液浸洗鱼种15~20 min,可预防该病。发病后,用大黄氨水溶液3 g/m3全池泼洒,连用2次,具体方法是:1 kg大黄用20 kg 0.3%氨水浸泡12~24 h,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2 d再用1次[10]。
  4.2.3真菌性疾病。危害鳜鱼的真菌主要是藻菌种类,鳜鱼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10,15,17-19,34-40]。该病是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病,以苗种阶段易发,危害大。鱼卵孵化期,每天用1.5 g/m3高锰酸钾、2%~3%食盐水泼洒,可防治水霉病[37]。病鱼用2%食盐水浸泡10 min,也可用1%食盐水加几滴食用醋浸泡5 min,效果较好[34]。
  4.2.4寄生虫性疾病。鳜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鲺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舌杯虫病、隐鞭虫病、巴豆虫病、藤本嗜子宫线虫病、范尼道佛吸虫病、尾孢子虫病等[5-8,10,12,15,17,20,24,28,31,33-34,41-43]。如鲺病是由鲺寄生于鳜鱼体表引起,以其倒刺刺伤所寄生的鱼体,吸食血液,同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造成鱼极度不安,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5,10,20]。对发病的鳜鱼,采用5%食盐溶液浸泡可以有效地使寄生在鱼体表面的鲺脱落,一般浸泡15 min左右,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鱼的活动状况和体表虫体脱落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5,10]。对于大面积池塘养殖不方便用食盐溶液浸泡的,也可采用马尾松枝300 kg/hm2扎成多束散放塘中浸泡,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0]。
  4.2.5其他病害。鳜鱼其他病害见诸报道的主要是孵化过程中出现的剑水蚤和养殖过程的螯虾[35-36,44-45]。前者采用人工过滤和药物杀灭,后者可以药物杀灭,也可以人工捕捞,综合利用。
  5前景展望
  目前,鳜鱼病害研究还不十分成熟,有些疾病的病原体还不能完全确定,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多是参考其他家鱼养殖的方法和总结生产者的经验,有些还缺乏理论佐证。今后,应加大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等基础性研究力度,在防治方法上应侧重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通过水体调控、生物调控等措施,保证鳜鱼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鳜鱼的健康养殖[6]
  6

参考文献


  [1] 吴淑勤,李新辉,潘厚军,等.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S1):56-60.
  [2] 李新辉,吴淑勤,潘厚军,等.一种快速检测鳜鱼病毒方法[J].中国水产科学,1997,4(5):112-114.
  [3] 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与克隆[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21-24.
  [4] 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的初步分析[J].水产学报,2000,24(2):171-174.
  [5] 罗宇良.网箱养鳜病害2例及防治[J].水利渔业,1999,19(4):42.
  [6] 于科,王志远.鳜鱼粘孢子虫感染一例[J].内陆水产,1997,22(9):26.
  [7] 顾晓.鳜鱼藤本嗜子宫线虫病的发现[J].科学养鱼,1996(2):33.
  [8] 王桂堂.鳜消化道内寄生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的初步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1):108-109.
  [9] 陈建酬,唐冬生,高雅妮.珠江三角洲鳜鱼暴发流行性疾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J].水利渔业,2003,23(4):57-59.
  [10] 单晓鸾.鳜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5,30(3):28-29.
  [11] 郭兆俊,孙志周.鳜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新技术[J].内陆水产,2003,28(5):30.
  [12] 罗永光.鳜鱼尾孢虫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4-55.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13] 王昀,方彰胜,但学明.鳜鱼暴发性流行病防治初探[J].科学养鱼,2002(9):45.
  [14] 朱士祥,吴庆渠.鳜鱼养殖技术试验[J].齐鲁渔业,2002,19(8):38-39.
  [15] 吴遵霖,李蓓,李桂云,等.配合饲料网箱养鳜影响因素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0,20(2):37-39.
  [16] 王雪良,刘培作,夏来根,等.鳜鱼暴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J].科学养鱼,2003(2):42.
  [17] 宋长太.鳜鱼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5.
  [18] 何晏开,余幼如,印建平,等.鳜鱼苗种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J].内陆水产,1994(5):13~14.
  [19] 郑文彪.鳜鱼(桂花鱼)的人工养殖(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0] 李明锋.鳜鱼苗种繁育与养成方法[J].饲料研究,1999(4):36-41.
  [21] 申德林.安徽省鳜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养鱼,2003(7):4-5.
  [22] 芮平禄,陈克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32(5):29-30.
  [23] 陶志明.提高鳜鱼养殖产量的技术措施[J].内陆水产,2006,31(2):27.
  [24] 刘奕秋,余乾道.山塘小水体高产混养鳜鱼增效技术[J].水利渔业,2003,23(6):28-29.
  [25] 周建立,王永华.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2(3):6-8.
  [26] 冯当扬.小型网箱养殖鳜鱼对照试验[J].内陆水产,1998,23(3):12.
  [27] 廖国璋.鳜鱼暴发性流行病成因及对策的探讨[J].水产科技,1996(1):19-22.
  [28] 顾志华.鳜鱼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技术[J].水产养殖,2000(5):13-14.
  [29] 梁旭方,蔡志全,刘韬,等.人工饲料当年苗种网箱养殖商品鳜生产性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2):18-21.
  [30] 袁进洪,徐忠杰.鳜鱼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2(5):44.
  [31] 陈志平.蟹池套养优质鳜鱼养殖技术要点[J].内陆水产,2008,33(4):21-22.
  [32] 刘奇飞.小体积网箱养殖鳜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30(8):25-26.
  [33] 王忠,张书俊,程华.鳜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J].内陆水产,2004,29(9):29.
  [34] 任卫东.鳜鱼常见病害防治[J].北京水产,2001(1):29.
  [35] 李志成,潘嘉传,荣家平.鳜鱼规模化繁育及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技术[J].淡水渔业,2002,32(5):15-16.
  [36] 俞小先,吴婷婷.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研究[J].淡水渔业,1996,26(3):29-31.
  [37] 卢焱清,何晏开,余幼如,等.鳜苗种大批量繁育技术和工艺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4(5):21-23.
  [38] 薛仁宇,易剑国.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技术[J].渔业现代化,1997,24(6):7-9.
  [39] 张伟,张茂友.鳜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J].科学养鱼,1996(3):6-8.
  [40] 钱勇,卞云斌,程龙兴.鳜鱼人工繁殖[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3-75.
  [41] 张效新.池塘专养鳜鱼技术[J].齐鲁渔业,2002,19(12):27-28.
  [42] 丁时斌,曾立君.网箱养殖商品鳜鱼试验[J].内陆水产,1995,21(6):5-6.
  [43] 梁桂英.鳜鱼苗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J].淡水渔业,1995,25(4):33-35.
  [44] 余建波,李德秋,许宝红.鳜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6,31(5):23-24.
  [45] 朱士祥,吴庆渠,赵西才,等.鳜鱼生态养殖及育种技术[J].水利渔业,2002,22(5):41-42.
  [46] 冯景和.鳜鱼的集约化养殖[J].科学养鱼,1998(1):32-3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