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生态环保养猪可以达到的“三省、两提、零排放、效益高”的目标,即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免疫力和猪肉品质,实现粪便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要求,效益显著,指出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严把设施建设质量关、垫料制作技术关、仔猪补栏良种关、防疫消毒程序关、饲养管理标准关。
关键词生态养猪;养殖模式;养殖技术
生态环保养猪技术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养猪业的一场革命,对实现养猪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改变城乡环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扩大饲养规模,加快沙坡头区猪产业发展步伐,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和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做大做强猪产业,是当前畜牧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生态环保养猪可达到“三省、两提、零排放、效益高”的目标,一是省水、省料、省劳力。此项技术是根据微生物发酵理论,在环保式猪舍内铺垫一定厚度的由稻壳、锯末、发酵剂组成的垫料,猪饲养在垫料上面,排泄的粪尿与垫料混合,经微生物发酵、降解,猪舍达到无臭味、免冲洗,得病少,为生猪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比传统养猪节省饲料10%、节水90%、节约人力50%以上。猪排出的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可自由采食,每头猪平均喂饲料390 kg,而传统养猪每头猪平均喂饲料430 kg,可节省精饲料40 kg左右。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保证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所以1个正常劳力可批次饲养800头育肥猪,较传统养猪节约1.5倍的劳力。二是提高免疫力和猪肉品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菌群,主要有光合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80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而成,可有效地抑制畜禽肠道腐败菌的繁殖,促进有益菌生长,减少畜禽肠道疾病发生,明显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率。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饲养有大幅下降,每头猪可减少药费8~15元。发酵床生态养猪,从圈舍建造上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猪在发酵床上自行翻动,采食垫料中的益生菌、菌体蛋白和矿物质,既给猪营造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补充了畜体缺少的微量元素。养殖要求全程不添加抗生素和激素,所生产的猪肉无药物残留,屠宰后肉色红润,纹理清晰,优于一般猪肉,价格比传统养殖猪肉高4元/kg左右,其氨基酸及其他营养含量分别提高10%~15%,完全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三是实现粪便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要求。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粪尿经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将传统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耗,避免了粪便在排放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四是效益显著。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养猪5个月出栏,毛重达115 kg/头,按12.4元/kg计算,出栏价1 426元/头,除去成本1 163元/头,获利263元/头。同时,采用发酵床养猪,不但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而且为沙坡头区无公害设施蔬菜提供优质生物有机肥料,是一个既环保、节能,又使社会和农户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由此可见,生态环保养猪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养殖过程中还需严格把好以下“五关”。
1严把设施建设质量关
猪场选址、规划要符合动物卫生条件;猪舍设计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保暖需要,符合生猪不同发育期的生理要求[3];猪舍建造施工要符合国家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饲养设施配置要科学、节俭和实用。猪舍建设采用单列式大窗式猪舍,舍间距一般在10~15 m,圈舍跨度为8~13 m,净高度应达到3 m以上。窗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开启,始终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风。猪舍内阴面设置采食饮水台,宽度为1.3~1.8 m,在适当位置安装料箱(或料槽)和饮水器,应采用碗式自动饮水器。使用普通饮水器的圈舍应在饮水器下方设置水池,并安装下水漏斗和排水管,将猪在饮水过程中滴漏出的水及时引流到猪舍外。猪在饮水过程中洒在地上的水不能流到垫料中,防止滴水潮湿垫料。垫料池可修建为半地下或地下式,深度为0.9~1.0 m,垫料池底面整平压实,不需要水泥硬化。
垫料使用的原料应选购色泽新鲜、无霉变和异味的优质稻壳、锯末、细米糠或玉米粉;菌种应首选近年来在国内推广比较成功的洛东菌种;垫料由稻壳、锯末、细米糠和菌种配合,按1 m3用50%锯末、50%稻壳、4~5 kg细米糠、250 g菌种,加水调整含水量达到45%,均匀混合,分层铺平,堆积发酵制作发酵床。发酵10~15 d,40 cm下温度达到60~70 ℃后即可补栏。
3严把仔猪补栏良种关
补栏仔猪时,最好是调运仔猪繁殖场杂交繁育的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仔猪。要认真查验核实仔猪繁殖场或供种场商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引种证明、系谱档案、免疫消毒等手续,同一猪舍,同源引进,同进同出。杜绝贪图便宜从市场上收购土杂仔猪和病猪补栏,保证良种率达到100%。建成的猪舍要及时补栏,一次补满,不要空置,最迟在8月底前完成补栏,保证能够在元旦、春节最佳时机出栏上市,发挥效益。
4严把防疫消毒程序关
督促养猪场户在场区门口建立门卫消毒室,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特别要及时强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疫病的免疫接种[4]。严格按照动物卫生要求,定期对场区内外环境进行清理消毒,并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严禁在猪场内进行生猪交易活动,严禁外源性动物疫病的传入。
5严把饲养管理标准关
日粮供给要符合生猪生长不同发育期的营养要求,饮水要清洁卫生,通风设施齐全,保证夏季舍内凉爽,冬季避免舍内湿度过大和异味产生[4-5]。垫料要勤翻动,每周不少于2次,夏季要注意补水,避免舍内粉尘过大,诱发猪只呼吸道疾病,每出栏1批,垫料必须经过堆积发酵灭菌后摊平再次进行补栏。场区内外始终要保持卫生整洁,舍内要勤打扫,粪便集中的地方要及时散开,避免垫料霉变或菌种因养分不足而死亡。
6
参考文献
[1] 刘猛,王桂荣,王慧军,等.我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J].中国农学通报,2010(8):254-258.
[2] 熊传慈,李家田,蒋祖鑫,等.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措施[J].中国牧业通讯,2008(17):41-42.
[3] 侯建国,骆浩文,郑业鲁.生态养猪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126-128.
[4] 秦菊平,姜海涛.生料养猪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4):88-89.
[5] 张正斌,李科学.生态养猪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8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