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现状及成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890 日期:2024-06-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基础建设现状及运行机制,分析了示范场的作用及其效益,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现状;运行机制;成效;安徽蒙城
  
  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自2003年创办以来,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中心,以粮油作物为重点,通过加强管理和机制创新,示范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得到稳步发展,科技支撑和示范引导作用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加快农技推广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示范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示范场位于县城南10 km,于2003年从乐土镇购买土地14 hm2。经过几年的建设,现有办公楼及仓库9间3层,面积800 m2,晾棚300 m2,塑料大棚2 000 m2,水泥晒场200 m2,防护墙1 100 m,水泥道路3 000 m2,桥涵4座,排水沟1 000 m,机井4眼,半移动式喷灌设备2套,安装50 kW变压器1台,做到能灌能排。同时,购置了大型拖拉机,小区脱粒机,配备数粒仪、干燥箱、恒温箱、电脑、投影仪等仪器设备,为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属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技推广中心有办公楼1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站楼1座,培训教室1处,建筑面积3 800 m2。现有职工7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6人;在学历构成上,大学本科学历13人,大专学历27人,中专26人,雄厚的技术力量为示范场提供全方位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2运行机制
  2.1组织管理实行场长负责制
  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产权属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县农委二级机构,全民事业单位。管理上实行场长负责制,由农技中心1名副主任兼任示范场场长,按照建场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运作、统一管理。
  2.2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式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法人代表,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保障了示范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3投入机制以县为主,单位、个体投入相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从争取到的有关项目资金中支出,做到专款专用;除科研、试验用地外,其余土地由农技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承包开展示范,示范费用自筹,自负盈亏,既安置了就业人员,又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科研、试验费用从课题专项经费中列支。通过项目、单位、个人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了示范场建设,为示范场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后劲。
  3取得的成效
  3.1引种和繁育优良品种
  示范场围绕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作物,广泛收集良种信息,引进优良品种,先后引进了小麦品种66个,玉米品种70个,大豆品种21个,棉花品种51个,油菜品种23个。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筛选出具有9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10个,分别是周麦18、皖麦55、皖麦53、皖麦52、连麦2号、济麦20、皖麦50、烟农19、豫麦49-198和邯6172;筛选出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中科4号、先玉335、浚单20,大豆品种中黄13,棉花品种当杂1号、全杂1号、隆安棉2号、皖杂8号等。这些品种经过繁育,大多推荐为良种补贴项目招标品种和主导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烟农19小麦品种每年应用面积9.3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克服了农民乱引种、盲目引种和品种多、乱、杂现象,减少了生产风险,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对稳定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2进行试验示范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目标,针对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技术难题,县农技推广中心积极与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密切合作,在示范场进行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有: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超高产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研究;不同茬口超高产小麦的群体结构及调控技术研究;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保健与防倒技术研究;小麦稳定超高产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秸秆全量连续还田作物生产力保持技术研究与示范;麦、玉米秸秆还田制度下能量与物质流循环特征研究;玉米免少耕机械化播种技术示范等。通过试验示范,研制出淮北旱作区超高产小麦优质高效的氮素运筹技术,完善了淮北地区主推品种烟农19的配套技术,初步完成了小麦稳定超高产技术优化集成,提出适应淮北生态特点的淮北旱作区小麦产量9 000 kg/hm2栽培技术规程,为蒙城县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7年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最高产量达9 342 kg/hm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3开展实用技术宣传与培训
  示范场创办以来,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22场,现场会和观摩会30多场,培训2.5万人,接受农民咨询2 000人。吸引广大农民、专业协会、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各乡镇村干部到示范场参观学习,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增强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理念,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使示范场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培训农民的田间学校。
  3.4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示范场的建设,从规划设计、经营定位、试验示范方向、运行和总结评价,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农技人员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了提高农技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每一试验示范项目的开展都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促使农技人员去向书本学、向技术人员学、向农民学,在研究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试验示范技术操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锻炼了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中心有20人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和试验示范工作,在省级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3篇,获得8项省科技成果,获农业部科技二等奖1项,省科技三等奖2项,市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3.5促进先进技术推广
  在生产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由于技术推广部门缺少试验示范基地与资金支持,很少去开展试验示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学、科研部门研究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到生产中,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科研与生产脱节[1]。示范场建设,吸引了省级专家、技术与资金,在示范场开展科研和试验示范,使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技术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农技人员在技术推广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都拿到示范场试验示范,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提供技术推广依据[2]。通过示范场试验示范,向全县广泛宣传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掀起了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大幅度提升了小麦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推动了传统小麦生产向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历史性跨越,促进了小麦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3.6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基础条件有很大改变,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集科研、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示范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2006年全县小麦平均产量达到5 955 kg/hm2,总产量达57.3万t,平均产量比前3年增长14.1%,比2005年增长3.7%;2007年平均产量首次突破6 000 kg/hm2,达到6 375 kg/hm2,总产量达63.8万t,平均产量比前3年增长22.1%,比2006年增长7.1%;2008年平均产量达6 870 kg/hm2,总产量达71万t,平均产量比前3年增长31.6%,比2007年增长7.8%。农业生产连续4年获得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54.9万t,增加到2007年的108.5万t。示范场农产品及种子繁育收入达30万元。
  4结语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建立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不断开展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农民,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做出较大贡献[3-4]。
  5

参考文献


  [1] 袁群英,徐建华.浙江省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6):14-16.
  [2] 曹建国,傅建伟,黄伟.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现状、问题及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F12):68-69.
  [3] 刘永昌.农业科技示范场的作用及建设原则[J].农业经济,2004(4):44.
  [4] 崔元红,张俊芳.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初探[J].甘肃农村科技,2002(6):11-1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