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757 日期:2024-06-14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及技术要点,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氮肥后移;理论基础;栽培技术
  
  近年来,寿县小麦生产普遍存在着施肥“一炮轰”现象,多数农户选择春季追肥,结果因追肥时间过早而影响产量[1]。这种施肥方式制约着小麦高产和中筋小麦的规模发展。为此,寿县在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同时,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措施。该技术的核心是将施肥比重后移、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并选择适宜的氮素适用量[2]。经过大面积示范推广调查,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可提高成穗率10%~15%,增加穗粒3~5粒,较传统施肥增产8%~12%;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会显著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减少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是寿县小麦高产攻关有效的技术措施[3]。
  1推广氮肥后移的理论基础
  氮素肥料是促进和增加小麦分蘖的重要肥力因素之一,加之近年推广小麦品种分蘖能力较强、冬前群体发展较快,从而诱发后期倒伏、病虫暴发、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
  1.1需肥规律
  高产麦田施用氮肥后移是满足小麦后期需要养分、获取高产的有力保证。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有两大高峰,一是在冬前分蘖期,占总氮肥吸收量的13.5%;二是在冬后拔节至孕穗期,占38%;第2高峰吸收量是第1个高峰的3倍。在高产地块,如果冬前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群体过高,营养生长过旺,势必影响小麦在第2个吸收高峰期的发育进度,甚至会造成冬前拔节。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能够控制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发育,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生长,有利于小穗期发育,明显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另外,还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利于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提高,能明显改善小麦的品质。所以氮肥后移技术有助于小麦高产、优质目标的实现[4]。
  1.2高群体结构形成
  高产田块施用氮肥后移是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形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防止冬前旺长,群体过大,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长,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促使单面积容纳较多穗粒;可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小麦有效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依据寿县小麦生产条件,要取得7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成穗数必须控制在675万穗/hm2左右,要达到理想成穗数则必须培育冬前大蘖,这就要求控制冬前氮肥施用总量,适当降低冬前群体,培育健壮个体,促进群体合理发展,将群体控制在900万~1 200万穗/hm2,大蘖率(三叶蘖)达80%以上,提高有效成穗数。
  1.3氮肥利用率
  氮素肥料后移施用是一种必须选择。传统施肥中底肥一般占70%以上,在高产田块中使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大,后期早衰,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导致氮肥利用率低。而分期后移施用氮肥是满足2个需氮高峰的最佳途径,既可以防止因前期氮肥过多造成群体过大,又可满足春季穗分化期对氮素的要求,提高成穗数。大面积生产试验证明,氮肥分期后移施用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达10%以上,明显减轻氮素对环境的污染[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存在的问题
  (1)氮素肥料品种单一,速效性肥料居多。施用碳铵、尿素等速效肥料较多,施用缓解尿素、复合肥等长效性肥料较少。
  (2)传统的“一炮轰”底施面积大,追肥面积小。 在中产水平情况下,一次性底施化肥尚且可行,而进入高产阶段后,这一施肥方法势必制约产量的提高,同时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3)底施追施比例不合理。在高产水平下,小麦氮素肥料底施比例应为30%~50%,追肥比例应为50%~70%。追肥量一般为112.5 kg/hm2左右,无法满足小麦生长后期对氮素的需求。
  (4)追施方法粗放。部分农户为省人力和物力,在降雨雪后或灌溉后撒施,这样明显降低氮肥利用率。
  (5)追肥时期过早。农户一般在越冬期或春节前后追施氮肥,往往造成二次分蘖过多,追肥达不到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
  3氮肥后移技术要点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是一整套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的核心是施肥比重后移与春季追肥时间后移。根据寿县氮肥后移生产实践总结如下要点:
  (1)该技术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中筋小麦的田块。
  (2)制定科学的底肥、追肥比例。将氮素化肥的底施比
  例降低到40%~50%,追肥比例增至50%~60%。目标高产7 500 kg/hm2以上的麦田,一般需施尿素420 kg/hm2左右,底施、追施各占50%。
  (3)追肥时间后移,但不能过迟。春季追肥由返青至起身期后移至拔节始期,依长势掌握追肥时间,苗情偏旺宜推迟,苗情偏弱宜趁早。
  (4)采取科学施肥方法。追肥一般以耧播为好,深度以能够覆盖肥料为宜。
  (5)配合其他相关措施。重视有机肥,引导秸秆还田,实行机耕深耕,配方施肥,适期适量播种,改重虫轻病为病、虫、草及时兼防。
  4

参考文献


  [1] 朱允高,杨琳.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在麦田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种养,2010(4):13.
  [2] 孟向春.小麦氮肥后移技术[J].现代种业,2010(1):63.
  [3] 陈东义.豫东小麦高产创建中“氮肥后移”技术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36,38.
  [4] 赵玉玲,赵立焕.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82-183.
  [5] 杨进玲,耿影.小麦氮肥后移技术[J].农技报务,2009(5):5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