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玉米褐斑病;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现对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进行描述,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该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发生特点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Phrsodermama-ydis Miyab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病原菌是玉米上的一种专一性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薄壁细胞内,其休眠孢子囊壁较厚,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1]。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其次是在叶鞘及茎秆上。病斑首先发生在顶部叶片的尖端,病斑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 mm,在叶鞘和茎秆上的病斑较大,直径可达3 mm。发病严重时,小病斑常相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组织破裂,叶细胞组织呈环死状,散发出黄褐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休眠胞子。病害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病原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孢子,并形成侵染丝,侵染玉米,导致玉米发病。
2流行原因
一是玉米品种多、乱、杂,感病品种多。宝鸡市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中包括了未通过审定的品种和虽然通过审定但种植范围不包括宝鸡市春播的品种,玉米种子市场形成了多、乱、杂的现象。生产上种植了比较多的感病品种,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的寄主条件。二是连年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田间病菌逐年增加[2]。由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玉米连年重茬连作;同时,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病原菌在田间逐年积累。而且用秸秆沤肥后未经高温充分腐熟,施入田间后,也造成田间病源菌的增加,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菌原条件。三是田间脱肥,玉米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季节(6—9月),即玉米出苗后,降水频繁并出现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长时间降雨,田间大面积积水,易诱发此病[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防治对策
3.1农业措施
生产上应以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为主,如中科11、鲁单981等,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亲本中含有唐四平头血缘的玉米品种易感病,如沈单16号、陕单911、豫玉26等。田间病害发生较重时,切忌秸秆还田或用病残体沤肥,对病残体要进行深埋处理。用病残体沤制的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同时,重病田可以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逐年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不要随意加大栽培密度,以提高田间通透性。种植玉米前,应尽可能地多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在玉米4~5片叶时,及时追施苗肥,施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玉米苗期要根据田间长势情况,及时中耕锄草,使玉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严重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水多,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并及时中耕放墒,降低田间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
3.2化学措施
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应及早预防。药剂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4]。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用上述药剂进行叶面喷洒,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喷洒药剂时可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尿素、双效活力素或其他叶面肥,补充玉米营养,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喷洒药剂时,可结合气候条件,连喷2~3次,间隔7 d左右。喷药后6 h内遇降雨应重喷。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可用药1.5 kg/hm2对水750 kg叶面喷雾。另外,施药时间应在10∶00以前、16∶00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4
参考文献
[1] 毛胜利.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J].种业导刊,2008(8):29.
[2] 赵艳芬,张爱玲.玉米褐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种业导刊,2008(9):31-32.
[3] 冯艳梅.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9):84.
[4] 孙炳剑,雷小天,袁虹霞,等.玉米褐斑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1-6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