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042 日期:2024-06-07 来源:论文网

      作者:龙国 张绍荣 曹曦 王锦

  摘要马铃薯作为粮食、大宗蔬菜、牲畜饲料和加工原料,在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分析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概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科研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毕节地区

  AbstractAs food,staple vegetables,livestock feed and raw materials,potato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in Bijie region.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problems of potato in Bijie area,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s potato industry.
  Key wordspotato;research and production;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Bijie area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台面与侧面的结合部,素有高寒山区之称。全区所辖9个县(市、区),总面积逾2.69万km2,总耕地面积36.5万hm2,其中70%以上耕地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上,旱地占86%,以旱作农业为主体,区内年均温12.8 ℃,降雨量1 000 mm左右。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十分利于马铃薯栽培。地区内马铃薯播种面积居第1位,产量仅次于玉米占第2位,它是山区人民的主副食品和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1],在毕节地区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区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17.0万hm2左右,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3以上,是贵州省马铃薯的主产区,是全国四大马铃薯产区之一。
  毕节地区从东到西海拔高差大,受气温垂直变化的影响,可以明显分出3个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各生态区马铃薯的分布也不同。东部海拔1 400 m以下的地区,年均温15 ℃左右,无霜期250 d,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热量条件较好,稻田比重大,旱地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零星分布,种植面积小。中部海拔1 400~1 800 m地区,年均温13 ℃左右,无霜期235~250 d,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稻田不多,旱地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马铃薯分布面积大。西部海拔1 800 m以上地区,年均温11 ℃左右,无霜期230 d左右,年降雨量900 mm左右,基本没有稻田,旱地作物主要为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分布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很大。特别是海拔2 000 m以上的威宁县,是典型的高原气候,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马铃薯生长茂盛、健壮,种薯质量好,历来都是贵州省和邻近省区的种源基地。
  1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毕节地区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就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但过去面积不大,且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只有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有了大的发展。按其进程大致可分4个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全区马铃薯大发展的第1个时期。这个时期,全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1.4万hm2扩大到1969年的3.58万hm2,增长1.56倍,总产量从1.372万t(按1∶5折主粮,下同)增加到5.438万t,增长2.96倍,单产从982.1 kg/hm2提高到1 519.2 kg/hm2,增长54.69%。这20年的发展使该区马铃薯生产初具规模。
  20世纪70—80年代是马铃薯第2个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全区开展了耕作栽培制度改革,在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普遍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一年两熟的栽培制度,使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70年的3.88万hm2迅速扩大到1989年的10.48万hm2,增长l.70倍,总产从5.927万t增加到20.409万t,增长2.44倍,单产从1 528.80 kg/hm2提高到1 947.15 kg/hm2,增长27.36%,马铃薯生产在这个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该区马铃薯生产进入了第3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11.1万hm2扩大到1999年的15.3万hm2,增长37.84%,总产从21.036万t增加到46.218万t,增长119.71%,单产从1 895.85 kg/hm2提高到3 020.1 kg/hm2,增长59.30%。
  进入21世纪以来,是第4个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生产,毕节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推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将马铃薯作5个100亿工程来抓,地区农业局抽调专人成立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负责马铃薯工作。仅就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一项,2001—2008年8年时间,其面积由1.4 554 hm2发展到8.4 652 hm2,增长4.8倍。由于政府重视、科技支撑,全区马铃薯面积从2000年的15.53万hm2扩大到2008年的19.00万hm2,增长22.34%,总产从48.481万t增加到69.621万t,增长43.60%,单产从3 122.70 kg/hm2提高到3 663.93 kg/hm2,增长17.33%。
  从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的4个时期看,第1、第2个时期马铃薯的栽培面积都成倍增长,总产的增加首先是靠扩大种植面积,其次才是提高单产。20世纪90年代后的第3、第4个时期,由于政府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提高单产成为增加总产的因素。
  2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发展概况
  第1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是收集整理地方品种,选择优良品种供生产上应用。50年代毕节农科所结合马铃薯生产调查,收集整理了100多个地方品种,经观察、鉴定和整理,选择了26个品种供生产上推广应用。其中河坝、毕节白花2个品种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分别成为当时毕节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主栽品种。二是从省内外引进大量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优良品种供生产上推广。这一时期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引进的品种共153个,这些品种包括国内科研单位育成的新品种、省外的地方品种,也有苏联、匈牙利、波兰、德国和美国育成的外国品种,经试验鉴定,筛选出了10多个品种供生产上栽培应用。其中米拉mira(德友1号,东德品种)、疫不加(波兰1号、波兰品种)这2个品种农艺性状好、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群众喜欢,栽培面积大,成为毕节地区70年代以来的主栽品种。三是马铃薯防退保种研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了秋播留种的防退保种措施。由于品种的更新和防退保种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毕节地区马铃薯的大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2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马铃薯科研的重点,一是改革耕作栽培制度研究。毕节地区属于人多耕地少的地区,马铃薯与玉米,小麦争地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中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旱地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研究。对马铃薯与玉米的套作方式、密度配置及施肥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很有实际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既解决了马铃薯和玉米争地的矛盾,又使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的马铃薯面积迅速扩大,全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地方品种收集整理和引种鉴定中,毕节地区农科所征集大批国内外育种材料,这些材料中包括野生种、国际马铃薯中心选育成的新型栽培种及国内外常用的普通栽培种,丰富了育种基础材料,扩大了基因库。从7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有性杂交育种工作,每年配制大量杂交组合,采用冬繁加代的办法,加快育种进程,按育种目标选择鉴定、推荐优良品系参加地区级、省级区试。经过长期育种实践,育成了毕薯1号、威芋1号、威芋3号等一批优良品种供生产应用,对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应用研究。70年代未,毕节地区农科所在省内率先引进了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以河坝和米拉2个品种为材料,采用茎尖剥离培养脱毒的方法,隔离网室生产,田间鉴定其增产效果,在织金县建立脱毒种薯繁殖基地,探索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河坝品种脱毒后再感染病毒快,增产效果不明显而被淘汰;米拉脱毒品种经3年6代鉴定,均表现较强的脱毒优势,比未脱毒种薯增产30%左右,增产极为显著,还发表了几篇研究论文,为毕节地区生产应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3阶段: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和业务部门部十分重视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科研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项目已被省地农业主管部门列为扶贫项目和种子产业化工程项目,并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实施。毕节地区农科所在原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毕节地区马铃薯育种脱毒开发中心》,建成了逾3 hm2隔离温网室,具备年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近2 000万粒的能力。威宁县建立了马铃薯脱毒中心,赫章县作为全省马铃薯脱毒基地县之一,开始较大规模生产脱毒种薯,中西部其他县市则利用本地区生产或省外调进的脱毒种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级农业部门以实现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为方向,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脱毒种薯的的科研、生产销售和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完善技术,加快了毕节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的步伐。二是把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作为地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由毕节农科所和威宁县农科所共同承担研究课题,地县种子和农技部门负责对马铃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协作攻关,马铃薯育种和新品种的推广都有了大的进展,成效显著。通过有性杂交育成毕薯2号、毕薯3号、威芋5号3个品种,引进了克选10号、毕引1-8号、昭绿23、会-2、费乌瑞它、坝薯10号、合作88、云薯201、鄂薯5、宣薯2、宣薯3号等近20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其中克选10号、白引3号、白引5号和昭绿23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分别定名为威芋4号、毕引1号、毕引2号和毕引薯23。育成品种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区马铃薯生产上品种退化、混杂和不配套的问题。三是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广泛合作,通过人才、技术和资源的配置,有效提高科研效果。毕节农科所同白俄罗斯合作交流项目执行顺利,从白俄罗斯引进的8份材料进行鉴定,鉴定出了淀粉含量、抗性、熟性方面表现突出的材料,现已大量作亲本材料利用。项目实施结果,《早熟、高产种质资源引进、鉴定及利用》和《马铃薯新品种毕引1号选育及利用》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获毕节地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毕节农科所作为国家马铃薯体系毕节试验站,通过体系专家的指导、支持,从而推进全区马铃薯科研工作;与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昆明分院、贵州农业科学院等院校进行“院(校)地”合作,大力引进技术及人才。
  在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工作历程中,全区科技人员以解决本区各阶段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了研究论文40多篇,毕节农科所编写由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毕节专区洋芋》《马铃薯栽培》和《洋芋栽培和加工》等3部专著,为全区马铃薯科研、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优良种质资源,育种基因库狭窄
  虽然毕节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马铃薯育种工作,先后育成了毕薯1号、毕薯2号、毕薯3号、毕引1号、毕引2号、毕引薯23号、威芋1号、威芋2号、威芋3号、威芋4号10个等品种应用于生产,但这些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与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育种中所用的亲本材料多为普通栽培种,而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从遗传基础狭窄的普通栽培种进行种内杂交,后代的遗传异质性差,优势不明显,难以选育出突破性的品种[2]。
  3.2新品种推广速度慢,覆盖面窄,品种不配套,缺乏不同熟期和不同用途的品种
  虽然毕节地区内农业科研单位、农技部门育成了一批品种,但由于马铃薯繁殖系数低,育成品种中除威芋3号、威芋4号、毕引1号面积较大外,其余毕薯1号、毕薯2号、毕薯3号、毕引2号、毕引薯23号、威芋1号、威芋2号、威芋5号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速度慢,覆盖面很窄,而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米拉、疫不加等品种目前在本地区生产上还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目前生产上的品种大多属中晚熟,早中晚熟品种不配套,不能完全适应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间套栽培。在品种的作用上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膳食习惯的改变,对薯块性状和品质都有新的要求,现有的品种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尤其是缺乏加工用的品种类型。
  3.3脱毒种薯生产体系不健全,种薯生产成本高,增产不明显,推广应用缓慢
  毕节农科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脱毒种薯生产应用技术,威宁、赫章、织金、纳雍、大方等县90年代也相继开始脱毒种薯生产应用,但规模小、范围不大,仅限在部分乡镇。当时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10万~15万hm2,仅靠小规模种薯繁殖基建无法满足全区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十分重视马铃薯产业,农业、科技、发改等部门每年都安排了各级脱毒种薯基地建设,并投资建设了年生产原原种2 000万粒以上的毕节地区马铃薯育种脱毒开发中心。但由于种薯基地建设不成体系,种薯生产成本高,农民用不起,用后增产不明显,因此推广应用较缓慢[3]。过去基本是按国家安排的项目来建基地,而基地生产的种薯在国家有项目支撑时,种薯就销售出去,而国家没有项目时,基地生产的种薯就等同于一般种薯或商品薯销售。
  3.4生产用种质量差,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
  种薯质量差是因贮藏不当种性变劣引起的,本区西部冬季种薯习惯窖藏,每窖可达数十吨。由于窖藏量大,种薯呼吸强烈,高温促使种薯提早萌动长芽,降低了种薯的质量。中、东部地区采用室内堆放,虽贮藏方式与西部不同,但同样在贮藏期发芽过长,消耗大量的养分,质量变劣。在栽培管理上多数是采用一次施底肥播种,苗期中耕1~2次,一般就不再追肥、不防病,这样的粗放栽培也是导致单产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本地区马铃薯单产3 500 kg/hm2左右,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差距还很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5病害危害严重
  该地区马铃薯的主要病毒病有普通花叶病(PVX)、重花叶病(PVY)、卷叶病(PLRV)和束顶病(PSTV)等。马铃薯受病毒侵染后产生退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如20世纪50—60年代大面积种植的地方品种河坝,是一个高产优质的地方良种,但由于感X和Y病毒严重减产而被淘汰。70年代以来全区推广的米拉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但长期种植也不同程度地感病退化。2000年以来,虽政府高度重视,采用脱毒种薯来防治病毒病,但因体系不健全、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缓慢等诸多原因,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一般病害主要有青枯病、黑胫病、环腐病和晚疫病,其中晚疫病尤其严重。本地区5月以后雨水多、气温高、湿度大,马铃薯的块茎膨大期正逢晚疫病的高发期,一旦发病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3.6加工比例低,手段落后,商品率低
  20世纪80年代以前,毕节地区马铃薯加工基本为空白,仅少数家庭式小作坊进行淀粉、粉条、粉丝和薯片等粗加工;90年代威宁县与新西兰合作,从美国引进设备,生产油炸马铃薯片,对当地马铃薯生产起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因管理不善而夭折;2000年以来,先后有威宁威力淀粉厂、赫章银泉淀粉厂、织金幺贵食品厂等3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从事马铃薯加工,但也由于没有专用薯加工基地和原料保证周年加工和污染等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即使上述3个企业不存在任何问题满负荷生产,年吞吐马铃薯也仅5万t左右,占全区马铃薯总产量的7%。由于加工转化少,外销渠道不畅,商品率很低,区内90%以上的马铃薯为食用、饲用和种用。
  4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发展对策
  4.1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马铃薯种质资源是指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它包括栽培种、野生种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遗传材料。纵观国内外马铃薯育种工作实践,马铃薯栽培种品种间杂交很难育成突破性品种。为了不断丰富毕节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今后在引进收集普通栽培种鉴选利用的同时,重点引进新型栽培种,并用新型栽培种作中间材料,利用现代遗传学手段,以有性杂交为主,结合生物技术等方法,与野生种或普通栽培种轮回杂交,改良创新种质应用于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中,为新品种选育奠定坚实的种质基础。
  4.2继续强化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毕节地区生态条件比较复杂,各地栽培马铃薯的目的各异,因此要求育成不同类型的马铃薯品种搭配使用。其育种目标总的要求为:优质(薯形好、芽眼浅、干物质含量高、加工薯片薯条类型还原糖含量低于0.3%等)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力争用5~8年的时间成功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种性退化慢、适于加工或者鲜食菜用的品种推广应用于生产。
  4.3加速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种薯
  实践证明,脱毒种薯是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重大举措。作为毕节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繁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在原原种生产这块已初具规模,今后在继续扩大、加强原原种生产来保证需要的同时,应选择威宁、赫章或其他县(市、区)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建设马铃薯脱毒原种扩繁基地,选择海拔1 700 m以上的冷凉山区建立一级种薯扩繁基地,选择有关县、乡高海拔地区建设二、三级种薯(或生产种薯)基地。原种、一级种薯扩繁基地种薯一律由地、县统一调配,二、三级种薯(或生产种薯)基地种薯实行就地调配留种使用,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种薯生产体系扩大生产规模,重点是降低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提高种薯质量,下决心解决群众用不起、用了增产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解决“用不起”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研究,改革各级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的运行机制,以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增产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要靠标准化,即建立健全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与标准体系。从长远考虑,应组建官方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中心,必要时实施“脱毒种薯专营证书”制度,从根本上保证种薯质量,从而加快脱毒种薯推广应用步伐,全面提高普及率[4]。
  4.4强化技术服务,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提高技术覆盖面,选派大量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包括生产管理到种薯贮藏全过程进行技术服务,切实解决用种质量和马铃薯生产耕作粗放的问题,特别重视基层农技体系的建设问题,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抓好;二是加速育成或引进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使新品种尽快、尽早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4.5树立品牌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产品营销
  一是充分利用毕节地区气候冷凉、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马铃薯内在品质优良这一优势,在积极组织无公害马铃薯、马铃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的基础上,将“南方马铃薯之乡”范围拓宽为全区,把毕节打造成真正的“南方马铃薯之乡”;二是在马铃薯主产区乡、村组建马铃薯营销协会,培养马铃薯经纪人,通过经纪人的带动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扩大马铃薯销售、增加农民收人,以提高毕节地区马铃薯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4.6培育龙头企业,延长马铃薯产业链
  对于马铃薯产业而言,加工转化能力的高低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一是对现有加工企业实行技改,并建立相应的原料基地,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二是鼓励国营、集体和个体私营资本投资马铃薯加工业,做到大、中、小结合,粗、精深加工结合,迅速扩大毕节地区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5];三是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或集团到毕节地区马铃薯主产区投资发展马铃薯加工业,使毕节地区马铃薯加工的技术水平经过5~10年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增值的能力,促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5结语
  通过对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发展情况分析看出,马铃薯是毕节地区优势作物,建国60周年以来,全区马铃薯科研、生产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后,毕节地区马铃薯的发展仍将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因此,工作中还需政府继续重视,还需广大科技人员、人民群从及社会各方力量针对马铃科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努力,从而推进全区马铃薯产业再上新台阶。
  6

参考文献


  [1]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专辑):10-13.
  [2] 李玉阔,张巍.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110.
  [3] 庞淑敏,方贯娜.马铃薯脱毒苗快繁低成本培养基改良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4(12):59-61.
  [4] 侯俐伶,马日亮,李志平.发挥区域优势推进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专辑):15-16.
  [5] 郑连义,阎任沛,王巨庆.马铃薯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战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专辑):25-2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