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主体地位 培养创新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7780 日期:2024-05-25 来源:论文网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机会,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意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激发创新潜能,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初步探讨.
   一、创设机会主体参与,求知历程激发创新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大胆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之中,创造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知历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究,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掌握其所以然.这种教法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创新的潜能.
   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撷取规律源自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理解,创新的理念来自勤奋的思考.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往往以概念、性质、定理或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呈现出来.对性质、定理和公式少不了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完成这些论证需要一个思维萌动、展开、收放的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推理过程充分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融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摈弃过去那种单靠教师在课堂上包办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的教法,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求知的历程之中,不致使学生养成只会死记硬背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是要做到使学生去努力获取结论,撷取规律.
   三、低起点跃多层次,高要求中促创新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因而教师必须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做法,使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各层次的学生主体参与,在课堂内均学有所得,智力尽量得到发展.例如,在求参数取值范围的复习中,笔者选用以下两例:



   解法5运用导数法,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从而求出函数的值域,这是一种创新解法,学生们通过比较,认为解法2太麻烦,得分类讨论;解法4最快捷,解法5则令人值得回味.
   我顺势提出一道较难又易错的题目,让学生接受高强度的考验与挑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问题3:设,若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部分学生开始都采用求含参数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方法,把方程转化为函数,用分类讨论思想,考虑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区间端点值的取值情况,就不能准确把握了,结果出现如下错解:



   诚然,解题教学如能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而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让他们主体参与,施展拳脚,发现解法,创新潜能和解题能力就会到挖掘发挥和提高.
   四、新知旧知载体依托,创新理念渗透蕴涵
   在引入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寻找恰当的载体,作为施教的依托,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理念渗透其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理念渗透在和谐、宽松、民主而又活跃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意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