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代写网:
2003年3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10年秋学期起,我省已经全面实施新课程。作为一名高一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半学期的探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在我们这个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但由于中考为开卷考试,所以几乎乡镇中学平时从未正常上课,只是考前临时准备一下。即使实验初中,也因为中考的指挥棒,忽略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历史、地理、生物只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非常薄弱。如在新课前的讲解时,我所带的4个班级中没有一位同学能知道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竟出现唐朝之后是明朝的尴尬局面。
2.学生思想的不重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史地生等成为副科,所以学生包括诸多家长、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极不重视,甚至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多次提倡全党学习历史,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在主持中央工作后,反复号召“认真读一点历史”,并经常告戒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不善于从历史吸取营养,“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胡锦涛深刻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因此,全社会的人尤其是祖国未来的财富——中学生还是应该学习一点历史常识,不懂得历史的民族将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3.专题学习带来的挑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之上开设专题。在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教材忽视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现状。
4.教学时间的不足。目前我校按照国家开设的标准课时,每周两课时。但新教材在编写上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实际,从课时安排角度来看存在一定问题,教材往往将以前几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来。
5.教学资源的欠缺。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前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引起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严禁学生进入网吧;学校图书阅览室开放不够正常;整天安排满满的上课、自习、大量的作业等等。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探索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不断学习,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着重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注重改进新情况、新特点下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我把一些探索介绍如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注重线索的把握。历史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等特点。在通史教学模式下,教学以时间为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在新课程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在专题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容量较以前大大提高,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不易掌握。这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线索的把握,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一节课的线索、一个专题的线索、一个模块的线索,教师必须了然于心,做到心中有数,“形散神不散”。
2.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历史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感情,激励意志;又因其内部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寓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所以,在高一的历史教学中,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太平军进入天京以后,广建宫廷王府的壮观,正所谓“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二是天朝诸王的“奢富比赛”,争吃争穿争排场,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的场景。这样,既克服了空洞说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分析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目的。
3.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运用提问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凸现了问题教学的优越性,在教学中逐渐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知识层次的台阶性,学生思维递进性,问题设计要把握分寸,注重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认知规律的特征,逐步分解,层层设问,降低问题难度,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时,我将为什么只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是中国民主革命惟一的走向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当时的国情具体如何?第二,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是否行得通?第三,毛泽东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探索是否成功?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推进,顺利解决了问题,也便利了学生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跟学生一起探讨,日本在华犯下哪些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国抗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胜利有何重大意义?带着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寻访当年参战的老战士等等,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课改之路,任重道远。他的成功与否与我们的教师关系密切。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以全新的理念,才能适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需要;也只有真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